出处:《史记》《尚书》
正文:
在大禹之前,三皇五帝时期,人们生活主要以部落为主导。
一个部落,就像我们现在的一个名族,各个部落之间存在着矛盾争端。
然,也是在这个时期,黄帝之孙帝尧在其子朱丹能力不足,性格有缺的情况下,选择禅让给当时还是一个普通人的舜,为此更是愿意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为了舜能更好的参与到政治中来,不惜耗费十三年的时间来引导他;
舜没有辜负帝尧的期望,在位期间兢兢业业,为民为国,百姓常常称赞他。
舜在位期间,洪水泛滥,禹主动请缨,疏通河道,历时十三年,洪水问题得以解决,舜看到了禹的才能,禅位与禹。
禹死后,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预示着禅让制的结束,世袭制的开端。
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史记》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禹的儿子启是一位战争家,他在位期间开疆拓土,逐渐建立威信,奠定了夏王朝开始的根基。
但他的儿子太康却是个安于享乐的君王。
《尚书》中有记载: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作为王朝的君主不去担忧黎民百姓的生活是否安乐,而是安于享乐,不思悔改,反而在洛水打猎,这样的君主人民怎么可能不反抗?从三皇五帝到太康,这也许是第一次传位失误,安于享乐的君主如何带领百姓安居乐业,于是有人反了,有穷部落的羿带头起义;史称“太康失国”。
太康的兄弟看到此种情形,不由悲从心来,歌颂先祖大禹的教导,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五子之歌”。
当然夏朝的历史也没有就此结束,在夏朝眼看就要分崩离析之时,在太康之后经历了两代君主,他的孙子辈(也就是他弟弟仲康的亲孙子)即位,少康是一位很有才能的君主,在他的带领下,夏朝推翻了有穷式四十多年的政权,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而夏朝真正的亡国君主就是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相传夏桀这个人穷奢极欲,暴虐嗜杀,他让百姓担负沉重的劳役,残酷地剥削压迫百姓,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尚书》中商汤在“汤誓”中说到: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在当时的社会,百姓是相信有神明存在的,当君主不施行仁政,而无道时,神明就会收回你的权利。
当然这里是成汤的说法,但在当时百姓生活受到压迫,无力反抗的时候,有人能带给他们新生,那么这个人就是神选之人。
《尚书·仲虺之诰》中说到: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攸徂之民,室家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民之戴商,厥惟旧哉!”
百姓因为攻打他们那个地方的时间晚而抱怨,在中国的历史上可是很少见到这种情况的,可见当时夏朝的统治已经腐败到了何种程度。
就像孟子所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很显然,在这里得道者是成汤,失道者是夏桀。
终于在公元前1600年,成汤彻底打败夏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长达40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的统治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