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用自尽时才反应过来:原来梁山真正老大,既非宋江,也不是晁盖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4月27日,江南英雄方腊被梁山好汉所擒获,宋江闻讯大喜,他追求的封妻荫子大梦,即将实现。
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围绕梁山首领的一场阴谋正在悄悄进行,高俅等奸臣打算将其置于死地。
结果,宋江和卢俊义被蔡京、童贯、高俅三个奸臣所害,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戏黯然收场。
宋江被害后,梁山军师吴用万念俱灰,和小李广花荣一起,来到了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宋江墓前,决心追随大哥而去。
在生命最后关头,他在宋江坟前久久徘徊,和晁盖、宋江在梁山并肩作战的往事一幕幕浮现眼前。
回顾之后,他才突然明白一个事实,其实掌握梁山弟兄命运的不是晁盖,也不是宋江,而是他吴用自己……
吴用原本是山东济州郓城县东溪村私塾先生,属于社会底层人物。不过在宋朝, 私塾先生的收入还可以,靠收取学费日子勉强过得去。如果不是因为生辰纲,吴用的一生也就像大多数人那样,平平凡凡就过去了。
乱世才出英雄,吴用生在治世,唯一的进取之路是考取功名。像无数学子一样,在最初的时候,吴用也曾想勤奋攻读,在科考的时候能金榜题名。往小里说是光耀门楣,为祖宗增光,然后升官发财、封妻荫子;往大里说,就是发挥自己的才华,来干出政绩,报效朝廷,得到皇帝赞赏,赢得百姓口碑,青史留名。
可是吴用的命运不济,虽然自己十年寒窗苦读,并没有金榜题名,每次考试都名落孙山。
是吴用无能吗?非也。
因为科考主要考的是四书五经等“经典”,需要的是八股文(始于唐朝,盛于明清),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这样一来,有创新精神的才子反而不适应,最后被刷下。
总之,科举制度下,胜出的不少都是呆板型的人才,那些有独立思想的人往往被漏掉。而这样的人才,往往是真英雄,有叛逆精神,很可能会造反,把天捅个窟窿。
唐朝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如此,清朝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也是如此,他们都曾经寒窗苦读,都曾经屡败屡战,但无一例外地落了榜。
不过相比他们,吴用的起义是被动的,是一种无奈,不然的话,也不会有“逼上梁山”之说了。
为什么吴用不主动?主要是没有造反的条件。因为整个北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老百姓生活还算可以,官民矛盾不是太突出。至少在方腊起义之前(起因是花石纲),宋朝是比较安定的。
在此情况下,即使有人造反,也没有人响应。常言道“官逼民反”,宋徽宗时期虽然有四大奸臣,残害忠良、盘剥百姓,但是“一富遮百丑”,在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各种危机暂时被掩藏了,宋朝还没有到分崩离析的地步。
吴用之流只能安分守己,老婆孩子热炕头,过自己的小康生活。
可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很偶然的事,整出了幺蛾子。
偏偏岳父蔡京生日,梁中书要显摆炫富,什么都不送,非要招摇过市送什么生辰纲;偏偏杨志押运生辰纲,非要从吴用的家乡经过;偏偏体制内人士、县里的巡捕都头雷横得到了生辰纲的消息,非要告诉了晁盖,两人产生了非分之想。
生辰纲说白了就是一份生日礼物,是梁中书给自己的岳父蔡京祝寿的礼物。梁中书是宋朝官员,蔡京是个大奸臣,梁中书也不是清官,收入肯定是不义之财。
公孙胜说了,不抢白不抢,对此说法,晁盖表示赞成。
但是生辰纲有武装人员押运,晁盖他们没有先进武器。怎么抢?这是个问题。
如果没有遇到吴用,他们也只是想想罢了。他们在窃窃私语的时候,偏巧被吴用听到了。于是,劫持生辰纲由梦想就变成了现实。
吴用的计划天衣无缝,押运的杨志又是个没有组织能力的家伙,让劫持生辰纲行动非常顺利,取得成功。
但是因为白日鼠白胜暴露了行踪,被官府逮捕,供出了吴用、晁盖,他们才不得不上了梁山,走上了与官府为敌的道路。
可以这样理解,从一开始就是吴用掌握了晁盖等人的命运,吴用才是这场大戏的导演。
晁盖在家乡是成功人士,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土豪,还是村干部(保正),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做梦也没有想到会造反。如果不是吴用策划这次抢劫,晁盖绝对不会成为朝廷的通缉要犯。
智取生辰纲后,晁盖、吴用被迫上梁山,开始成为梁山好汉。吴用的军师的生涯也就此开始,梁山泊一次次的内斗和大政方针都离不开吴用。
众所周知,梁山在完成聚义之前一直就是江湖豪杰们向往的地方,但是最初前往梁山的不是重量级人物,因此没有掀起波澜。
晁盖上梁山的时候,梁山已经有了主人,那就是第一任寨主“白衣秀士”王伦。听名字就知道,王伦是个地道的书生,跟吴用一样是个落第秀才。但是王伦胸无大志,只想占山为王,没有想过把梁山这个有限公司发展成大公司,然后融资、上市。
王伦一个秀才如何能杀人越货?原来他有两个助手,一个叫“摸着天”杜迁,一个叫“云里金刚”宋万,此二人听名字就知道,是不安分的主,有非凡本领。王伦能驾驭他们,让二人死心塌地为自己的当打手,说明他有很会笼络人心,能驾驭人,否则的话两个人绝不会听其摆布。
似乎王伦的能耐也仅此而已,他是小智慧,没有大格局,说白了就是小富即安,有饭吃有钱花就行。
因此,当林冲到来的时候,王伦就不想容纳。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因被高俅陷害,持刀误入白虎堂,获罪被刺配沧州,中了陆谦设下的毒计,草料场被烧之后无处藏身到了梁山。
杀死陆谦的林冲雪夜奔上梁山,想要在这里落脚,这本来是个天大的好事,可以如虎添翼,将队伍做大做强,换了别人巴不得八抬大轿请林冲上山。然而王伦胸怀太小,没有远大理想,觉得自己庙小,容不下林冲这位大神,唯恐人家取而代之,危及自己的老大地位。
打又打不过,王伦就使出了个阴招:让林冲杀人越货,纳投名状,迫使其知难而退。
林冲无奈,只好违心去劫路杀人。如果林冲遇到一个窝囊废也就罢了,林冲偏偏遇到了"青面兽"杨志,两人武艺不相上下,打得难解难分。
王伦这时候又想到一个坏主意,企图让杨志也上山来,以制衡林冲,却被杨志拒绝。王伦无奈,这才安排林冲坐上了梁山第四把交易。
当晁盖等上山入伙时,王伦又开始了托词推拒,在此关键时刻,吴用再次起到了打破僵局的作用。
吴用对晁盖说,你没看到王伦不想收留咱吗?不然早就给我们排座次了。
晁盖听了没了主意:“这可如何是好?”
吴用安慰他说,“小生略放片言,叫他本寨自行火并”。结果,林冲在吴用的挑唆下火并王伦,吴用假意让林冲坐第一把交椅,因为他断定林冲不会接受。果然,吴用的建议遭到林冲拒绝,最后一切如吴用所愿,晁盖坐上了头把交椅,梁山从此进入晁盖时代,揭开了新篇章。
由此可见,晁盖之所以成为老大,全凭吴用单人操盘。晁盖对此也心知肚明,他由衷地对吴用说:“全仗先生良谋妙策,可以容身”。
如果说生辰纲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晁盖取代王伦,则是吴用凭借自己一个人的智慧完成的。吴用是制片人兼导演,晁盖只是演员。
晁盖虽然是被动的,但是他的胸襟是宽广的,格局比王伦大,梁山新公司更具包容性,更有凝聚力。晁盖新官上任,与王伦果然不同,砍出了划时代意义的三板斧。
他先是将劫持来的生辰纲变成军费,用来构筑工事、购买兵器、军事培训,提高梁山起义军的战斗力。之后他又下令开发了水泊,让百姓来这里打鱼,增加收入,和他们建立起鱼水关系。
晁盖的最后一板斧是严明军纪,约束手下不许骚扰和侵犯周边的百姓。
除此之外,晁盖不是大权独揽,而是集体领导,各个头领分工明确,比如吴用当军师,公孙胜和林冲掌兵权,参与山寨管理。如此一来,林冲和公孙胜等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才华得以发挥,梁山上下面貌焕然一新、今非昔比。
梁山开始以开放的态度,广纳四海豪杰,进入全盛时期。这一切固然是晁天王的功劳,但是跟吴用的出谋划策密不可分。
这里有个细节,可以证明吴用在梁山所起的作用。
取代王伦不久,官军大举进攻,晁盖大惊失色,乱了方寸,他问吴用:“官军将至,如何迎敌?”
吴用笑道:“不须兄长挂心,吴某自有措置”。
结果在吴用的指挥下,团练使黄安被打得落花流水。——(第20回:梁山泊义士尊晁盖,郓城县月夜走刘唐。)
晁盖虽然让梁山面貌焕然一新,但此时的梁山没有奋斗目标,没有政治纲领,没有掀起大风浪,朝廷还没有真正重视它。直到宋江的到来,让梁山再一次迎来剧变。
晁盖直来直去,宋江会曲里拐弯;晁盖心思透明,宋江深不可测;宋江会权谋,懂得驭人之道,会笼络人心,大大增加了梁山的凝聚力,各路英雄豪杰纷纷前来投奔。
这一来,梁山的规模再次扩大,无论是起义军规模,人才资源;还是资产和影响力都今非昔比。
与此同时,宋江的影响力和风头也盖过了晁盖。身为梁山之主的晁盖为了挽回自己威望,在攻打曾头市的战役中亲自率队出征,结果被毒箭射中毒发身亡。
从此,宋江众望所归、自然而然地坐上了梁山的头把交椅,梁山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宋江能成为老大,当然是得益于他有“人格魅力”,有“钞能力”,但也跟吴用的运作分不开,能够成为山寨之主,离不开吴用等人的力挺。
原著中有这样的描写,在晁天王死后,梁山好汉开始商议新的掌舵人。
先是“林冲与吴用、公孙胜并众头领商议,立宋公明为梁山泊主”,接着是在会议上,“吴用、林冲开话道……”、“吴学究又劝道……”。
在吴用的操作下,宋江顺利坐上头把交椅,成为梁山掌舵人。
宋江成为老大之后,马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纲领,即奋斗目标,那就是接受招安。为此,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招安”成为梁山义军的终极目标。
而实现这个纲领,就必须弱化自己的土匪性质,提升自己的品位,让朝廷更好接受,为接受招安创造条件。
于是,让卢俊义上山,成为宋江上任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
宋江成为新领导之后本来是要为晁盖报仇的,是吴用阻止了他,因为将卢俊义“勾”上山,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
出谋划策的还是吴用——“小生略施一计,便叫本人上山”。
按照吴用的设计,卢俊义最终上了梁山,为接受招安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宿太尉上山招安时,又是吴用和朱武前去迎接。
其实梁山不是铁板一块,在招安问题上分歧严重,愿意接受招安的,只是原来的体制内人士,如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小李广花荣等将领。
但是也有一部分草根头目不愿意接受招安,对朝廷持排斥态度,如李逵、武松,阮氏兄弟等。
梁山排座次的时候,武松就说,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李逵更是掀翻桌子说“招甚鸟安”。他们二人的想法很有代表性,如果处置不好,梁山义军就会分裂,事业就会断送,而从中斡旋和做思想工作的,仍然是吴用。
这方面原著笔墨不多,但是有一点比较典型,那就是李逵对招安表示异议的时候,宋江大怒要监禁李逵,如果这样做的话,肯定会伤透草根头目的心,梁山义军即使表面不分崩离析,也可能离心离德。
关键时刻吴用站出来灭火,劝说宋江:“他是卤(鲁莽的意思)的人,一时醉后冲撞,何必挂怀?”宋江听了,立刻借坡下驴,饶了李逵。
梁山的一次危机,就这样在吴用的操作下避免了。在吴用的辅佐下,梁山起义军征伐辽国、田虎、王庆和方腊等,交上投名状,功成名就。
虽然梁山上扛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宋徽宗对这伙反贼终究不放心,尤其是李逵、鲁智深之流,唯恐他们“贼性不改”,哪一天杀向金銮殿,要了自己的命。
而高俅、童贯等奸臣,看透了宋徽宗的心事,这才借刀杀人,除掉了宋江、卢俊义等人。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吴用离开了宋江,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只好自缢。
在死之前,或许在吴用的脑海里会现出一幕幕往事:宋江和一众梁山好汉们的命运,其实自始至终都攥在他吴用本人的手里,既把握着整体前进的方向,又时时刻刻下场微操。原来水泊梁山的真正老大,既不是宋江也不是晁盖,而正是他自己本人。
如果吴用不赞成招安,宋江根本无法实施。吴用本人也想成为体制内人士,这才推波助澜,帮助宋江实现招安梦。
没想到招安梦是一场噩梦,宋江等人因此走上末路,自己也只能追随而去。
如果不是招安,梁山义军就不会无限扩展,或许能像王伦那样躲进小寨成一统,跟官军相安无事,甚至达成默契,官兵还可以“拥寇自肥”,管朝廷长期索要剿匪经费。
正是因为招安,“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威胁到了高俅等人的官僚集团的切身利益,让他们绝地反击,最后终结了梁山义军。
因此可以说,梁山的兴也好,亡也好,都离不开吴用——正所谓“成也吴用,败也吴用”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