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赵匡胤是如何攻下后蜀的?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赵匡胤是如何攻下后蜀的?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政权更迭不断、军事政变频发,直至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才结束这样一个乱世年代。

宋太祖建立北宋时候确立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南下先后消灭了后蜀、南唐等割据政权。回看当时的统一战争,便不难发现一个问题,似乎北宋军队统一南方的战争很顺利。

以当时的后蜀为例子,其国祚一共存在了31年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也积累了不弱的势力,再加上有巴蜀地利作为可依仗的天然防御屏障,为何北宋军队能够轻而易举的击溃它呢?

后蜀的总体军事实力虽然不如北宋,但差距却也不是不可弥补的,但北宋却在短短的六十六天里就消灭了后蜀。其实,赵匡胤之所以那么快就消灭了后蜀,除了与后蜀后期的腐败有关之外,还与赵匡胤战前制定的策略有关系。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赵匡胤是如何攻下后蜀这片土地的。

我国有一句俗语叫做“打蛇打七寸”,对于大军而言粮草比任何战略物资都要重要,若是士兵们的口粮得不到保障,那么整个大军就要危险了。

针对这样一个问题,赵匡胤制做了两个方面的准备,其一就是抢先占据荆湘之地粮食的重要产地,其二就是要占据重要的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

咱们先来说一说第一个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家,早在攻打后蜀之前赵匡胤就已经做好了这样一方面准备,攻打荆南之地的时候不仅占据了肥沃的江汉平原,还得到了大量的粮食高产区,如此一来便可以保障粮食的富足。

自古以来景象之地就是非常有名的粮食产区,首先那里本身就巨大充足的粮食储备,一旦得到这样一个地方北宋的军粮基本就不用发愁了,从根本上保障北宋军队的粮草供养,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以战养战。

事实也的确如此,北宋和后蜀的战争打响之后,北宋军队的军粮供给基本都是从荆南之地运输的,第一是粮食供给量比较大,其二就是距离很近且方便运输。

再来看一看第二个因素,北宋时期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马车,但若是以这种交通工具作为运输粮草的载体,很显然在后蜀地区是行不通的,毕竟那里更多的是山地丘陵和大江大河。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北宋攻打蜀国大约有6万人左右,每天消耗的粮食甚至都可以堆成一座山,若是单纯以人力、畜力作为运输工具,毫无疑问根本就没有办法保障军粮充足。

什么才是最佳的运粮渠道呢?那便是当地的水力运输,也就是说用船运输。从地理情况上来看,巴蜀之地虽然山脉纵横,但河流的水流量很大,用船作为运输载体比牛马更方便。

不过,想要保障水上运输的便利和安全就必须要打通河道,所以宋太祖抢占荆南之地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控制水上交通要道以保障粮草运输通畅。

当时,北宋军队依靠湖、湘两地的长江水线为补给线,使得前线的各种军事物资可以得到快速的补充,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北宋大军才可以在短短六十六天就打入了后蜀的都城。

上述提到赵匡胤为了方便运输粮草,在攻打荆南之地时就提前抢占了诸多的要道,而这些要道不仅仅是为了运输粮食,更是为了全局的战争而考虑。

荆南处于长江中游地带,它既然是中游的战略要地,也是长江上游、下游的一个出入口,掌握这样一个地带就可以辐射后蜀疆域,因为长江主干道、支流贯穿了后蜀东西、南北,船舶可以快速运输兵力到达指定的地点。

更直白一些来说,长江水在巴蜀之地的主要支流分为嘉陵江、沱江、岷江、大渡河等,它几乎贯穿了巴蜀内部的水系交通网络,掌握这些战略要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威慑后蜀。

大方向制定之后,小战术就可以根据大战略进行实施,在大方向的基础上赵匡胤又制定了那些局域方针呢?成都和夔州是后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政治中心,有两条水路可以通往此处。

第一条就是从嘉陵江从北向南航行,一直南下到达利州,而后就可以直插剑门关威胁程度。第二条就是从兴州通过水路到达渝州,此地也是一个水路关键要道,可以利用长江主干道进入后蜀境内,进而威逼剑门关、成都和夔州。

当然,通往巴蜀的道路也不仅仅可以走水路,从北部一带也可以通过陆路跨越进入后蜀,当然这一条道路需要轻装简行,不适合携带大量的军事物资。

对于水、陆作战的方针和特点,宋太祖赵匡胤基本都能认识到,所以在攻打后蜀的时候它从两个方面进军,一面就是从嘉陵江入川直插后蜀心脏,还有一个就从荆南之地水陆并进威胁后蜀东部重镇。

大方针制定之后,下一步就是兵力的分配和部署,在这个问题上不得不说赵匡胤的眼光很长远。从结果上来看,北宋虽然在短短六十六天就击败了后蜀,但太祖皇帝很明显是准备打持久战的。

赵匡胤的两路兵马几乎数量等同,但起到的意义却不同,东路兵马负责牵制后蜀与其联军的十几万兵马。因巴蜀多山地与河流并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只要能够给予足够的压力,就可以被北路军创造优良的条件。

事实也如赵匡胤所预料的那样,后蜀将大部分兵力分配到了东路战线,而荆南地区的粮食则很好地保障了北宋军队的补给线,在与后蜀的对峙中丝毫部落下风。

当时,北宋的北路军虽然仅仅只有3万,但后蜀因在东线分配了大量的兵力,所以在此地的兵力相对较弱,以至于短期内被宋军突破了防线,直接改变了战争局势的走向。

后蜀的东路军腹背受敌不得不撤军,而北宋的东路军则可以乘胜追击,以至于成都城没守几天就被攻破了,短短六十六天赵匡胤完成了一场灭国战争。

古人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宋太祖作为后周、北宋的军事家、开国皇帝,对于这句话的意义自然是心知肚明,战前就已经派遣了大量的人员搜集好了后蜀的军力部署情况。

针对后蜀的防守情况太祖皇帝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就是不以水师取胜,先依靠步兵,其二才是以水师负责主要进攻,最后水军和陆军齐头并进。

这三步走战略是什么意思呢?它主要是针对后蜀东部重镇夔门的一个方针。此地是后蜀在东部的军事重镇,也是长江上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拿下它就可以东连三峡、西屏巴东,几乎锁死了成都东进、南下的机会。

也就是说,北宋军队若是拿下夔门不仅切断了成都外逃的路线,还等于直接把成都暴露在自己的大军之下,夺取夔门就等于取得了战争一半的胜利,可是夔门这个地方又岂是那么好夺取的。

夔门这个地方本身地理位置就十分的险峻,而且两侧还是陡峭的大山,水流湍急不利于船只行走,强行军无异于自寻死路,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后蜀对于这个地方也十分的重视,战前就在夔门设立了大量的江铁索、木珊浮桥等,这些东西完全可以阻截北宋由东向西行驶的战船,此前有很多政权想要攻打后蜀,基本都在夔门的江铁索、木珊浮桥上吃了大亏。

基于前人的教训,赵匡胤想出了一个缜密的办法,它在战前就训练了一支名为“飞虎捷”的水军。这一支部队的人数并不多,仅仅只有数千人而已,但却关键时刻却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当北宋的水军到达夔门一带后,北宋的这一支军队便在当地登陆上岸,上岸后不干别的事情只负责摧毁后蜀布置的防御工事,很快后蜀在夔门的军事安排就被摧毁了。

陆地上取得优势后,北宋的水军开始破坏水上的浮桥、江铁索等,通过此地快速拿下了夔门威逼夔州,在北宋水、陆并进的情况下夔州基本没怎么反抗就陷落了。

赵匡胤在东路的战争与现代的立体化作战有异曲同工之妙,既利用了宋军陆地上的优势,也配合了水军交通上的便利性,这样的战术在灭后蜀时经常会看见,也是北宋能够取得最后胜利至关重要的战法。

综上所述,北宋攻打后蜀并取得胜利,在粮草保障、占据军事要道和立体化作战方面就会无可挑剔,尤其是占据后蜀的河流交通要道,直接影响到全局胜败的走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运输,长江,方针,粮草,保障,宋太祖,赵匡胤,巴蜀,后蜀,军队,荆南,赵匡胤,后蜀,北宋,夔门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运输,长江,方针,粮草,保障,宋太祖,赵匡胤,巴蜀,后蜀,军队,荆南,赵匡胤,后蜀,北宋,夔门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运输,长江,方针,粮草,保障,宋太祖,赵匡胤,巴蜀,后蜀,军队,荆南,赵匡胤,后蜀,北宋,夔门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