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曹丕称帝,实行"令民归心,国政大治"的政策,一时间百姓民心尽失,朝廷开支难以收支的困境难以根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天下大臣开始积极推动曹丕的改革措施,比如以孝为名建立宦官专权的东汉初期,在曹操时代的旧法未废除的情况下,将太子曹丕提拔到朝廷重要职位。再之后,曹丕改善了他的“五经之治”,废除了所有废除的五行规律,设立了天文、地理、历数三学,这就让人人都从中受益,也因此西晋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开放、世界最大的朝代之一。至于那些由于其他原因而投奔的门阀贵族们,他们在曹魏门阀专政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司马氏家族的势力。
此时的司马氏,已经从曹魏统治者手中取得了权限,可以把握朝政的重量,于是他们自行在朝廷中谋划一个自己的权力版图。这些大臣们便开始从司马氏一方的权利中获取“人力”。在司马氏一次次权力的游戏中,各个门阀大族纷纷加入,比如著名的东吴名臣陆逊,在荆州时受益匪浅不说,还因为他的“北伐”事迹与东吴的统治者相结合,成为了东吴建立后的“关门弟子”,并在后来在蜀汉政权中“以武安君为元勋”。然而当时的情况却是一边是朝廷上大臣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在朝中的争斗。所以这些大臣们在朝堂间的游说与推演,其实不仅没有取得大家认可的实际效果,反而让朝廷和门阀之间的矛盾日益恶化。
一部分有能力的大臣选择了自己独立成王,以最终的胜利者的身份实现自我价值。而反对的门阀贵族们则选择了另一条路,选择了为朝廷效力,并且在建立后代诸侯国后,把门阀贵族们的地盘一一收拢,成为新的统治者。当时的东吴便选择了魏明帝曹叡。这位被曹叡视为“可作为继承君臣”的皇帝,却在大臣们的纷纷拥戴与投票中,选择了为司马氏一方效力的司马炎,这也是他的第一次选择。因为没有人否认,在魏国建立后,司马炎一定是东吴这一代“最有能力的皇帝”。然而与曹叡不同的是,在曹丕登基后,对东吴的野心不但没有完全解禁,反而加速了它的腐烂与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