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从年少有为到垂垂老矣,孟珙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到头来,却落得个志向无处施展的下场。
此时的他身患重病,心情郁闷不已。对国家,他有着浓浓的担忧,却又无可奈何。对自己,他有着太多的惆怅,对此深感无力。
1246年,有一颗大星陨落,声如雷鸣,当晚南宋最后一个顶梁柱猝然离世。至此,南宋灭亡的命运已经注定。
152年的风风雨雨,多少名将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大宋。但君王的猜忌,注定了他们悲惨的结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想要让手下为自己卖命,却又不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如此岂能服众?
岳飞的接班人孟珙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寥寥几字,道出了岳飞一生的精彩与无奈。而回首孟珙的一生,与岳飞有着太多的相似性。
出身将门的孟珙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将岳飞视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虽然岳飞遭人算计,最后不得善终。可即便岳飞早已不在人世,他在岳家军的心中也有着极高的名望。
岳飞
孟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在军中长大的他不仅有着一身好武艺,对战场形势的判断也极为敏锐。一次金人进犯,年纪尚浅的孟珙顶着很大的压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真考量之后,孟珙的父亲采纳了他的意见,宋军因此大获全胜。
至此,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孟珙军事方面的才能。然而才能是一柄双刃剑,既能够让他走向更高的地方,也能将他置于危险之中。此后孟珙多次带兵作战,打破金军,保证了大宋的安全。岳飞临死前没有完成的夙愿,大多在孟珙的手中得以实现。
孟珙
孟珙作战善于防守,因此他率领的士兵都能稳扎稳打,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多年来的生死与共,让孟珙在士兵中拥有很高的名望。对于孟珙而言,这是对他能力以及人品的认可。可是换个角度来看,锋芒过胜也会给他埋下不小的隐患。荣耀与灾祸,就在一念之间。
随着宋理宗拒绝了范用吉的投降,孟珙明白自己走向了和岳飞一样的结局,那便是被帝王所猜忌。不想牵连家人和部下的他选择了辞官,在无限的惆怅中一病不起。
多年以来的征战,早已让他的身体留下了种种病根。辞官后不久,这位抗金名将便撒手人寰,享年52岁。
宋理宗
孟珙为何会重复岳飞的悲剧
孟珙被称作南宋最后的顶梁柱,在他死后不过33年,南宋就走向了灭亡。孟珙的悲剧绝非偶然,而是他注定的结局。在这背后,是南宋畸形的社会形态导致的悲剧。即便没有孟珙,也会有其他人重蹈覆辙。单凭一两个人的努力,无法改变南宋的命运。
首先,重文轻武乃是宋朝的传统。早在宋太祖赵匡胤统治宋朝之时,便通过杯酒释兵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赵匡胤自己就是武将起义,难保手下有着和他同样的想法。因此南宋虽然不缺优秀的武将,却大多得不到重用。即便像孟珙这样的幸运儿才华得到了施展,最终也会受到帝王的猜忌。
赵匡胤
其次,宋理宗是个彻彻底底的昏君。宋理宗赵昀即位之初不过是一个傀儡,真正的权力都掌握在丞相的手中。这段经历让他对大臣颇为忌惮,不想重复此前的悲剧。比起大臣的能力,他更在乎的是这些人会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这,注定了孟珙不会得到善终。
最后,孟珙是一个真正的忠臣。即便得到了这样的待遇,孟珙也没有想过挑战帝王的权威。他只能将自己的苦闷郁结在心,让自己的身体情况越来越糟糕。倘若他可以自私一点,不再顾及国家的安危,或许他也能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不会早早离开人世。
孟珙的悲剧,也是南宋多少英勇将士的悲剧。在年少之时,他们怀揣一腔热血,希望保卫自己的国家免受金国和蒙古的侵犯。他们中的大部分,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战场之上。即便有像孟珙这样的人,能力得到了施展,但最终获得的只不过是帝王的猜忌。
孟珙的离世与南宋的灭亡
孟珙的离世,毁掉了南宋最后的希望。在他之后,南宋再没有可以带兵打仗的优秀人才。即便有能力不错的将士,在看到孟珙的悲惨结局之后也不会走上他的老路。南宋的皇帝总以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是手下的将领,殊不知真正的威胁在国家的周围。
南宋灭亡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每一个都令南宋没有回转的余地。其一,南宋帝王将太多的猜忌放到了手下大臣的身上。
虽然历史上不乏将军谋逆的例子,但相比他国的侵犯毕竟是少数。要想让手下为自己不顾生命,本就该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将心比心这个简单的道理,宋理宗永远都不会懂。
其二,南宋并没有认清当时的形势。南宋、金国、蒙古之间虽然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却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南宋的情况便岌岌可危。无论是对金国的疯狂进攻,还是和蒙古的合作,都不是明智的举动。唯有让金国和蒙古相互制约,才能让南宋有喘息的余地。
其三,文官当道影响了武将能力的施展。相比于对武将的忌惮,南宋对于文官却十分包容。然而没有亲历过战场的残酷,文臣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当时的局势。
一些原本有能力带兵作战的年轻人,出于未来发展的考虑选择弃武从文。这也导致当孟珙去世之后,南宋已经没有将领可以保卫国家,可以稳定当时的局面。
大宋王朝的覆灭
回首宋朝的发展史,可以用夹缝中生存来形容。倘若没有岳飞、孟珙这些出色的武将,这个朝代早已走向灭亡。但赵匡胤对于武将的忌惮被他的后人所延续,武将的才能越出色,就会迎来愈发悲惨的结局。孟珙的人生是一个悲剧,更为可悲的是,他并不是第一个“受害者”。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相比于文臣的花言巧语,大宋武将说出的话确实不够好听。但每一句话的背后,都是对国家、对帝王、对百姓的深深担忧。
他们想要的并不是权倾天下,而是让宋国在蒙古和金国的夹击之间努力生存下来。但多年来的付出,换来的却是猜忌。孟珙并不是一个“聪明人”,那些精于算计的人早已看透了南宋的情况,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性命枉送。
因此在孟珙之后,南宋再也没有守护它的人。那些朝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走向灭亡,并为此难过一下,仅此而已。但孟珙仍然是成功的,他保证了自己在世时国家的稳定。国破时的惨状,他再也不用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