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走进甲骨文的世界

走进甲骨文的世界

甲骨文,是我国已知能见到最早的汉字,主要是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其实,甲骨文之前和甲骨文同时代也有文字,只不过没有流传下来而已。

甲骨上面有毛笔沾着朱砂写的文字

随着最新的考古发现和更加深入的研究,人们发现,甲骨文和商代文字之间不能划等号。甲骨上镌刻的文字和青铜器、陶器、玉器上的文字略有不同。而且,甲骨文是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人物和特定的地点的产物,它们就是商朝帝王占卜用的。而商朝当时的文字肯定不仅仅有甲骨文,而且当时书写的主流应该是毛笔,这个在甲骨文龟甲片上得到证实,上面有毛笔沾着朱砂写的文字。只是书写在树叶、树皮、竹简、兽皮等等的字,随着附着物的腐烂消失而灰飞烟灭。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我们了解一下甲骨文的笔字的写法就一目了然了。

如上图,甲骨文中有“册”字,属于象形文字,意为竹片或木简被一根绳子串在一起。与此同时,甲骨文中也有“典”字,犹如两只手捧着一个“册”字,属于会意文字。从“册”与“典”字可以看到,商朝文字载体必然已有竹简或木简,但至今未能找到商朝竹简,只能说商朝竹简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腐朽而已。

再看甲骨文的“笔”字,犹如一只手握着一支笔,与写毛笔字的姿势几乎一致。

甲骨文中的“书”,即在“笔”下多了一个“口”,也许是书桌,也许是石头或者其他文字载体。

由此可见,中国毛笔历史源远流长,至少在商朝时期就有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大概在春秋战国时代,演化出了我们熟知的毛笔造型,至于秦代大将蒙恬发明了毛笔的说法,应该是他改进了毛笔而已。

言归正传,还是说说甲骨文。

最早,晚清官员王懿荣于1899年发现了甲骨文的存在。相传,清末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到中药房抓药,意外发现了一味药材“龙骨”有很多划痕,类似篆文而不识,后经研辨发现了甲骨文。

百余年来,共发现甲骨已超过15万多块。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收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书具备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2017年,甲骨文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多年来,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其中以罗振玉年龄最长,接触甲骨文也最早,而位列“四堂”之首。

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向湮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绵延发展。甲骨、篆、隶、草、行、楷……中国文字虽然有不同书体形式的变化,但以“六书”为特征的文字结构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近1/5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

甲骨文是我国商朝晚期使用的占卜记事文字,在出土的甲骨中,不仅有流星、日食、月食、彩虹、骤风这些自然天象,更多内容涉及三千多年前的王室宗法、占卜制度、社会构成、外交征伐以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饮食宴飨等日常生活,是研究中华文明史、追溯国家起源、寻绎中国思想渊薮的宝贵史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毛笔,记忆,竹简,中国,甲骨文,文字,研究,结构,世界,的发展,毛笔,甲骨,甲骨文,文字,董作宾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毛笔,记忆,竹简,中国,甲骨文,文字,研究,结构,世界,的发展,毛笔,甲骨,甲骨文,文字,董作宾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毛笔,记忆,竹简,中国,甲骨文,文字,研究,结构,世界,的发展,毛笔,甲骨,甲骨文,文字,董作宾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