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权力之争还是炫耀国力?郑和下西洋究竟为大明带来了什么?

权力之争还是炫耀国力?郑和下西洋究竟为大明带来了什么?

导语:

近日,古装历史大剧《大明风华》火爆网络。在该剧前段有这样一个细节: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之后,其侄子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为解除后顾之忧,以国家的名义组建了一支浩大的船队下西洋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其实,这段剧情并非编剧所虚构,而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着。根据《明史》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即一场由大明强盛国力支撑着的远洋壮举就此拉开了序幕。

为何说是一场壮举呢?

第一, 对于一个素来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封建国家,远航海外本就是一场考验国力的举措。

第二,从这场航海活动的规模来看,在封建社会也是空前绝后的。

负责这次远航活动之人是明成祖朱棣的亲信,郑和。其先后七次下西洋(1405年至1433年),从苏州刘家港出发,途经南亚和非洲近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舰队数量高达近百艘,官兵数量近2.7万余人,当中有12艘指挥官所乘坐、张挂巨帆的主力战舰;负责专门搭载两栖部队的坐船;以及装有10门大发贡、40座大佛郎机、50个碗口铳和大量火箭、喷筒、鸟铳的战船。无论从舰队的规模来看,还是舰船的吨位以及作战能力来讲,放眼当时世界也绝对称的上一流水准。

然而,如果仅从明成祖当初制定下西洋的既定目标来看,这次远洋活动并未寻找到困扰他许久的建文帝。那么,除了宣扬国威之外,大明的这次航海运动究竟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一、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大明海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

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传统的中国经济向来以农业为主。在此种环境背景之下,中国对外贸易的方式往往以陆路为主,海陆为辅。这之中也形成了所谓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然而大明至太祖皇帝建立以来,就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以此禁止百姓私自出海,民间海外贸易因此受阻。除此之外,有明以来,东南地区的倭患四起,这些倭寇在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极大地影响了明朝官方和民间的海外贸易发展。

到了永乐一朝,大明朝廷虽然仍将“海禁”之策奉为“祖宗之法”予以实行。但其官方所组织的大规模的“下西洋”运动却不可避免的促进了大明的海外贸易发展:

首先,郑和所率领的舰队是军事化编制而成,其海上作战能力不言而喻。在途经东南沿海地区时,对海上的倭寇势力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这些倭寇面临如此庞大的舰队根本没有招架之力。如此一来,海上的安全秩序也得到了有效维护,为民间的海上商贸往来提供了安全保障。

再者,通过这次远洋。大明将本地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特产以及大量金银器物、农业器具带到了亚非等国,而这些国家也回赠了相应的土特产。正是在这种平等互惠的公平环境之下,双方贸易频繁,各国贡使也争相繁华,促进了两边的经济交流。

经济的交往必定是以货币作为基础,而彼时的大明在通过下西洋与各国产生经济往来的同时,由于本国经济地位的原因,其货币在东南亚等国得到了广泛流传,比如在爪哇地区行市上的交易货币曾用大明的铜钱。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甚至采用了大明的度量衡,比如在苏门答腊等地,买卖交易均以“十六量为一斤”作为标准。

二、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大明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经济的交流必定会促进文化的传播。而这个传播并非单方向的,而是在平等来往的基础上进行双向交流。

(1)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外传播

自秦汉以来,我国国力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是处于领先位置。这种国力的强大不仅仅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还体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当中,我国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逐渐传入到了东南亚地区,并且在这些地区得以广泛接受。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的茶文化、酒文化以及一些传统节日和礼仪习俗也随着这支舰队来到了那些国家,这些文化对于途经国家的文化体系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并非冲击,更多的是融入。

时至今日,我们在东南亚等国仍然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给人一种“虽处异地,但仍在己乡”的亲切感。而这一切,显然是离不开当初郑和所率领的那支舰队的传播作用。

(2)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外来文化的传入

郑和在这几次远航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向外传播的同时,也积极主动地将异域文化传入进了我国。

比如,在此期间,这艘舰队中的航海家们将途经国家的所见所闻和风土人情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记载,并且在最后将这些记载汇编成了一部部著作。

在这些著作当中,比较具备代表性的有《瀛涯胜览》和《西洋藩国志》,这两部著作十分详细地记录了途经各国的风土人情和一些奇闻异事。这些记录在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同时,也扩宽了国人的眼界。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人“天朝上国”和“四夷”的传统观念,这为后来思想开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三,通过下西洋加强同亚非各国的交往,从侧面上减轻了来自北部边境的威胁

大明一朝的建立,是在推翻蒙元政权的基础上所完成的。然而,自大明建立以来,蒙元政权的残余势力从未停止过对大明边境的侵扰,并一直有着光复大元的妄想,而这对于新兴的大明政权来讲,不可谓是插在头上的一把尖刀。

因此在洪武、永乐两朝,明廷曾数次组织大规模兵力对蒙元残余势力进行清剿,永乐一朝更是将国都从南京迁往了北平并先后开展了五次亲征军事活动,以此巩固大明在的影响力。

史料《明史纪事本末 故元遗兵》记载:“顺帝北出渔阳,旋舆大漠,整复故都,不失旧物,元亡而实未亡也…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归附之部落,不下千里也。”

除此之外,在西北地区,当初附属于元政权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合台汗国分裂而出的帖木儿政权于明初崛起。他们向西占领了波斯等国,军事势力渗透到了伊拉克和土耳其等中东地区,并以此意图恢复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元统治政权。

到了永乐二年,这个野心勃勃的帖木尔政权突然挥师十万向东进攻大明。明廷虽然在甘肃境内布置了兵力应付,但真正化解这场危机的却是帖木尔内部所暴露的问题:即当时帖木尔在东征之初患病身亡,其内部发生动乱,最终不得已而返。

即使如此,大明因此避免了一场战争,但这却反映出了其在西北边境所面临的潜在威胁。而面对这种威胁,明廷做出了两种应对策略:

1. 在西北边境地区部署大量兵力做针对性防御,以巩固大明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2. 通过与南亚各国建立良好的政治关系,以此牵制盘踞在中亚地区的蒙古势力。

第一个方案对于国力正盛的明廷来讲不难做到,而第二个方案如若需要落实下去,很显然,大明的这次下西洋活动是个契机。

通过这次下西洋活动,我们也可以看出,大明在南亚地区活动频繁。郑和的舰队在此期间先后7次出使古里,6次拜访柯枝,并转赠了大明皇帝给两国国王的信件,与这些国家保持了十分良好的关系。比如在古里地区,郑和曾立下碑文:“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加,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明成祖朱棣则派人赠给了柯枝国王印诰,并将该国的山封为“镇国山”,在石上刻下“山之斩兮,海之深兮,勒此铭诗,相为始终”。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大明在这次远洋活动中,积极热情地发展了与印度半岛这些国家的关系。通过建立和巩固两边地区的关系,大明扩大了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也从侧面上牵制了中亚地区蒙元的残余势力。

尽管在此之后,帖木尔政权由于内部原因分裂成了诸个小国,同时这些小国也与大明建立了联系,很难对大明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但是,大明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做法,加强与印度半岛等国的交往也达到了意外的收获。

结语:

总而言之,大明所开展的这次远洋壮举虽然就其初衷来看,只是一种权力斗争和宣扬国威的政治体现。但在这之余,却带来了远胜于其既定目标的深远影响。无论是在促进大明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来往,亦或是减轻了大明边境的军事压力,这场壮举对于大明来讲总归是受益颇多。

参考资料:

《明史》

《中国古代史》

《全球视野下的郑和下西洋》

《中国古代航海极简史》

百度百科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经济,郑和下西洋,国家,文化,国力,传统,中国,贸易,大明,舰队,消息资讯,明廷,郑和,帖木尔,西洋,明成祖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经济,郑和下西洋,国家,文化,国力,传统,中国,贸易,大明,舰队,消息资讯,明廷,郑和,帖木尔,西洋,明成祖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经济,郑和下西洋,国家,文化,国力,传统,中国,贸易,大明,舰队,消息资讯,明廷,郑和,帖木尔,西洋,明成祖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