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执政年间,可是发生了几件憋屈事,但这次说的还不是“知名度”较高的北征瓦剌失败的那次“土木堡之变”,
而是自1441年始,至1449年才结束的长达九年之久的三征麓川。
其实,更多人还是认为“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的影响才是最大的,但实际上土木堡那次伤痛也只是一时,明朝当时确实损失惨重,不过当时的明朝实力鼎盛,远不是瓦剌可以企及的。而且充其量来说,明朝也只是一次战斗的失利,后续还可以凭借强大实力及时止损。
可是三次麓川之战,甚至对现今东南亚的政治格局都造成了影响。
先从地理位置来看麓川之战的后续影响。
麓川位于现在云南省的西部位置,
属于一个强大的地方性质的政权。
麓川为少数民族傣族的政权,最早在1311年由思可法建立,一直到1448年灭亡,一共在历史上存在了三百多年的时间。
思可法最初是靠着向元朝进贡而被封为“麓川路平民总管府总管”的称号,麓川刚开始发迹的时候,地盘十分有限,具体范围是如今云南省陇川县、瑞丽县和缅甸境内的部分地区。
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西南少数民地区的最高执政长官都叫“土司”,而这些土司大多以本民族作为聚落,彼此之间也是时有战争发生。到了元朝末年,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麓川也趁此机会兼并了不少的土司。再后来,麓川已经成为是可以割据一方的势力了,而当元朝政府发现时已经为时过晚了,而且几次用兵又都失败了,索性又封授思可法为"平缅宣慰使司的宣慰使"。
这时的麓川已达到了实力的巅峰态势,几乎整个澜沧江流域以西的区域都在其管辖范围之内,面积大概有十三万平方公里左右。
看清地缘后,还要明白麓川的政治情况。
前文提到,思可法为麓川第一任君主,后来趁着元末打乱的机会,正式称王建国。
思可法一直热衷于开疆拓土的事业,而在其强大的武力面前,其他小王国和土司要么就是被武力兼并,要么就是主动加入。
而在麓川迅速扩张的态势终于引来元朝注意之时,元朝军队实力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再加上麓川占据地理位置的优势,元军也是轮番战败,虽然麓川打了胜仗,但是毕竟国力有限,肯定是消耗不起,最后在战胜情况下主动求和接受册封。
自此,麓川虽然划为元朝领土,可还是一个独立性质的王国。
公元1371年,在思可法去世十年之后,麓川王位传到了其儿子思伦发的手中,思伦发接替王位后,也继承下了继续吞噬和兼并西南地区的兴趣爱好。
了解麓川政治情况后,再看其整体的明朝时期的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情况。
思伦发刚接位时,明朝已经拿下辽阳,对整个辽东也是信誓旦旦,而西南边的四川也被彻底平定。到了思伦发接位的十年后,云南也被明朝平定,思伦发忌惮于中原王朝的强大实力,也主动派出使者交好,后来麓川又成为了明朝的附属王国。
可思伦发是个有野心的人,他的眼界也远不至此,而且似乎对朱元璋“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也是颇有研究,而自己对周围弱小部族的侵略也从未停止。
思伦发才刚称臣的第二年就耐不住性子了,但是也很快就在下一次冲突中被明朝军队击败。
“君子报仇,三年不晚”,思伦发战败后利用了三年的时间又集结大军发起“定边之战”,誓要一雪前耻。
可思伦发这次败的更惨了,因为自己本来就是突挑战争,士兵方面也是以多打少,另外战场上还有训练过的大象助阵,结果却等于是亲自给西平侯沐英军的军事生涯中添上了光辉的履历。
然而比军事惨败和再次求和的后果还要严重的是,麓川的众加盟部族都纷纷宣告脱离麓川,而且还主动归附明朝,明朝则是实行“分裂”麓川的政策,一共原麓川领土设立了五土州府和五长官司。
原本不可一世的强大政权王国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此时的实力与土司级别无异。
三征麓川之战
麓川的强大,肯定不是明朝政府愿意看到的事情,对麓川继续实行剥削和压迫的政策就是必须的。
而麓川的王公贵族们之前那是何等威风,可现在真的是实际上的“奴颜屈膝”了,而如何实现麓川王国的复兴,就成了所有麓川人民的共同愿望。在麓川王国第二任国王思伦发去世的三十年后,麓川终于在几十年的韬光养晦后缓了过来,而麓川元气恢复后的第一件事,那就是把丢掉的地盘重新夺回来。
老思家毕竟祖上显赫,影响力自然不是一般吐司可以比拟。从1428年开始,在时任麓川王思任发的带领下,麓川大军不断的进犯西南州府,还曾多次在小范围的军事冲突中击败明朝军队。
可是碍于当地军队素养较差,而且麓川又地处西南边陲,军队数量也是十分有限。最终,在经过朝堂上的几番议政后,还是决定大规模调兵远征麓川。
公元1441年,明英宗朱祁镇派出十五万大军,命蒋贵为主将、王骥为提督军务,兵发三路直取麓川。明军所到之处麓川无人能挡,城池接连被破,军民损伤十余万,麓川王思任发被破弃城而逃。
战后,王骥封靖远伯,蒋贵被封为定西候,一怔麓川大获成功。
明军虽然获胜,可是西南地区毕竟不是一个适合大规模驻兵的地方,可这也就等于是给了思任发卷土重来的机会。
公元1443年到1445年,明朝二征麓川。最终,缅甸宣慰司因为忌惮明朝的军事威胁,主动交出思任发,二征麓川也以思任发被斩首而告终。
二征麓川再次获胜,但是此战的影响巨大!
思任发虽死,不过其子思机发还是负隅顽抗,明朝不堪其扰再次派出王骥出征,这一战中思机发被杀,大明军威震慑西南。
不过麓川这一家子属实生命力顽强,思机发的弟弟又思禄发冒了出来,并以孟养作为大本营。但是连年的征战,明朝也吃不消,最后与思禄发达成协议,永远不许其跨越金沙江半步。
至此,三次麓川之征全部结束!
三征麓川是对是错
三征麓川虽均以胜利告终,不过对国力的消耗也是巨大的,
但是结合当时背景来看,即使消耗再大,这仗也是非打不可。
在当时思任发的时代,麓川的王公贵咋们就始终对大明是不屑一顾的态度。思任发先是随意向大明属国动武,而大明却还主动勾销麓川的税务,以示安抚,不过这换来的却是更大的“胃口”。
西南地区各土司势力错综复杂,保持其势力均衡和继续其矛盾冲突,才是明朝希望看到的,而麓川的强大显然不属于明朝的西南政策。
另外,这事还要从长计议。
现在的越南古时还称交趾,而交趾和麓川类似,对明也是叛、附和不断,而明朝对交趾经历了征讨、安抚、自治成为藩属国的过程。
其实影响远不是直接领土成为藩属国这么简单,还意味着明朝失去了在西南的威望,而交趾的斗争过程也等于是给其他小国家和势力提了个醒,
更深远的意义则是,中国失去了南部位于中南半岛的出海口。
三征麓川有何后果
前文提到第三次征讨麓川后,将思禄发限制在金沙江以南,而木邦和孟密在瓜分了麓川的土地后,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可是后世的明朝无力大规模南征,又征调思禄发制约木邦和孟密。
可是思禄发打了几场胜仗后,明朝又发现大事不妙,又要求思禄发退回,这自然让思禄发难以接受,索性自立为王,不再听从调遣。
还有前文提到二征麓川时,是缅甸宣慰司交出的思任发,而思禄发牢记此仇最终灭了缅甸,明朝却无力救援。
可是当时缅甸宣慰司的儿子却逃了出来,还成立里缅甸史上的“东吁王朝”,而东吁王朝这个逃难成立的国家最后却成为了西南的最大势力。
东吁王朝最终收服西南个分散土司势力,还完成了缅甸历史上的一次统一,虽然万历曾一度获胜成功收回,但是奈何影响力有限,不久就又丢了。
不可否认的是明朝对麓川的军事行动十分成功,不过政治上却是一场失败,而且其影响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