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乱年间,譬如战国七雄、五胡十六国等时期的战争中,所谓的百万大军多是吹嘘而来,或是裹挟大量百姓凑数而来,实际作战部队可能还不足十分之一。如苻坚的七十万大军,估计还没集结完毕呢,仗已经打输了。所以,历史上动辄几十万近百万的兵力,多数都是唬人的。不过,在唐太宗、高宗、玄宗时期,几十万的兵力基本都是“实锤”。
初唐时,唐朝采取府兵制,全国分布574-800个折冲府,有名可考的627个。这个数字是变化的,也就是说最少的记录是574个,最多的记录是800个。折冲府分三等,兵力各自为1200人、1000人、800人。所以说,初唐全国的府兵大约在80万人左右,其中关内道大约26万人,为府兵主力。
唐朝最初也没多少家底,李渊向突厥称臣,得了2000匹战马,后来又得到了隋马3000匹(“大唐接周隋乱离之后,承天下征战之弊,括残烬仅得牝牡三千”),这5000匹马成了唐王朝的起家之本,数字不一定准确,但基本就是几千匹马这个量级。唐朝统一中原后,马背上打天下的李世民深知战马的重要性,在陇右大力养马。
此外唐朝有无数藩属国,唐朝也对他们表示:“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你马匹 ”!因此,各方朝贡时,马匹是一个很常见的贡品。除了官营马场之外,唐代民间也大量养马。甚至市场上马的数量太多,造成了马匹价格的下跌,甚至出现过一匹马只能换一匹素绢的情况。
唐军出战前,马场优先供应强壮的战马。等壮马抽调完后,才供应次一等的马匹。所以,唐军骑兵在战斗中总是能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冲击力和机动力,其物质基础比很多后来的朝代都不知道要好了多少。
开元初年,随着官营马场的积弊加深和对吐蕃战争持续,马匹存栏数越来越少。为了应对战争需求,唐玄宗颁布了鼓励养马的优惠政策。人民养马十匹以上者,可免除一定赋役。于是王侯勋贵争相养马,“盘禾安氏有马千驷,怙富不虔。”《太平广记》于远篇:“邺中富人于远者,性奢逸而复好良马,居第华丽,服玩鲜洁,拟于公侯之家,常养良马数十匹。”
所有唐军统帅都深谙“无良马即无胜利”的秘诀,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之所以有信心反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兼任了内外闲厩都使的职务,这个职务让他得以控制玄宗时代后期最重要的养马基地——楼烦马场。“安禄山以内外闲廨都使监知楼烦监,阴选胜甲马归范阳,故其兵力倾天下而卒反。”
但是为何最后没马呢?也许只能用“体制”原因解释了。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王安石发起轰动一时的变法,核心内容就是推行“保马法”,把国营马场的马分给有条件的农民饲养,同时免除养马户的赋税和劳役,政府还给予补贴。
其实对比一下两朝的疆域就明白,冷兵器时代,马有多少,国有多大!
(参考资料:《唐代马政》、《新唐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