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麦田」品读经典
闻一多说“杜甫是中国
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
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
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与李白、王维等诗人在浪漫的仙境
或空寂的山水田园之间实现个体的价值不同,
杜甫完全执着于人间,关注于现实,
不求个体的解脱,不寻来世的拯救,
而是将个人生活的悲欢
与天下国家的兴亡紧密联系起来,
在表达个人情感时承担着社会责任,
在表现个人与时代生活的苦难时,
又保持着心忧天下的胸襟与心性。
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认为:
杜甫是非常特殊的一类人,
与但丁、莎士比亚一样。
他在构建这个国家的价值观方面,
比任何皇帝都做得更多。
仅称杜甫为“诗人”
实际低估了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他其实是一个“体现了整个文明情感
与道德感”的人物。
2月12日是杜甫的诞辰,
他将与我们同在,与每一个时代同在。
癸卯兔年的初春,
宣告着对寒冬的战胜和突破。
冬日里偃旗息鼓所积蓄的力量,
此刻正切切准备着,等待一个时机的迸发。
史铁生说:
“大劫大难之后人不该失去锐气,
不该失去热度,你镇定了但仍在燃烧,
你平稳了却更加浩荡。”
后疫情时代,需要恢复的不仅是经济
和人们的身体。
还有头脑对社会大环境的认知,
以及内心深处对未来生活的信念。
在一个价值混乱的转型时代里,
当人们普遍感觉为什么而活的人生意义被悬置,
人们难以找到坚定的精神依托,
群体陷入一种精神虚无之中,
又在无止境的嬉戏之中抵抗精神的空虚。
价值无所依傍之时,
杜甫以反身而诚的方式,
将价值追求从外在事功转向内在心性,
追求自身人格的提升与完善,
并将之视为个体生命存身的依据
和根本的价值根源。
这或许就是是杜甫在今天被需要的原因。
我们到底呼唤什么样的国家、社会;
最高公权力应该由什么样的人执掌;
我们自身应该成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杜甫身上找到答案。
因为诗歌不是无意义的,
存在也不是无意义的。
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安身立命的能量。
爱好国家
也是爱好身边的人
《忆昔二首》 (其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呼唤什么样的国家、社会,
这看上去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话题。
在杜甫的诗里最简单:
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稳定和谐,执政者能
以德治国,依法治国。
人民就期盼这样的社会。
把这一呼求描绘得更具体的,是杜甫《往在》中的一段话:
安得自西极,申命空山东。尽驱诣阙下,士庶塞关中。主将晓逆顺,元元归始终。一朝自罪己,万里车书通。锋镝供锄犁,征戍听所从。冗官各复业,土著还力农。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中兴似国初,继体如太宗。端拱纳谏诤,和风日冲融。赤墀樱桃枝,隐映银丝笼。千春荐陵寝,永永垂无穷。京都不再火,泾渭开愁容。归号故松柏,老去苦飘蓬。
希望国内政令畅通,文臣武将守法尽职,
老百姓复土安居。
君主省躬罪己,公开承认并改正错误,
让全国人民都知道。
化兵器为锄犁,和平生产。
裁剪冗吏,使从事本来职业。
土著丁壮,由兵返农。
朝廷君臣节俭,以足国用。
国运中兴如贞观盛世,
继位的君王同李世民一样贤明。
无为而治,听受臣下谏言。
国家祥和,远离战火。
……本想乱定可能还乡,
如今这愿望毕竟难遂啊!
杜甫是真正的爱国者,
对祖国和人民怀着最强烈的忠诚和热爱。
他的愿望,在今天可能也不容易实现。
说得简单一点,今天的爱国,还会是什么?
教育家傅斯年说:“爱国有时不够,还须爱人。
图|清可 ©
爱国有时失于空洞,虽然并不一定如此。
至于爱人,却是步步着实,天天可行的,
在青年人培植一爱人的观念是很容易的。
在大街上看到受苦的人我们要助她,
在学校里看到有困难的人,我们要帮他。
从这一种行为做起,便可以杷爱人的观念
扩大到极度、无论一个人的资质怎么样,
每人都有做到释迦牟尼或耶稣基督
或林肯或国父孙中山先生的机会,
至少分到他们的精神。”
国粹君觉得,这段话也许是今天的人
最力所能及做到的。
爱国,也是爱人,爱生于斯长于斯
奋斗于斯的这片土地的人。
图|清可 ©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都和我们有关
安史之乱,生灵涂炭,无数人遭遇绝境。
在杜甫的诗歌里,我们看到了时代碾压下
无数如蝼蚁和灰尘般活着的个人,
他们悲痛、挣扎、渴望、期待,
如此真实,如此触手可及。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都和杜甫有关,都与我们有关。
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
写那个被风吹走讨不回来的茅草屋顶;
他在《彭衙行》里,写兵荒马乱之际,
全家逃难,幼女饿得咬人,
又怕她哭声惊动虎豹豺狼,自己必须掩住她的嘴巴;
他在《羌村三首》里,写自己千里归来,
与家人哭泣团聚,而邻居爬满墙头,陪着他们一起叹息……
图| 清可©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但读杜甫的诗歌,每到悲观绝望之处,
却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
他写黑夜之后是黎明,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这力量来自于杜甫心中的信仰,
来自他热爱的孔子、屈原、
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感召,
来自他脚下站立的大地、不屈不挠的人民、
有灵且美的万物,
更来自于内心的 责任感,与使命感。
做好自己
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被尊为千秋诗圣的杜甫,甚至未及时地
被同代人辨认出来,而是在后代诗人那里
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他对物质的要求极低: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他即使开口乞求,也是讨要瓷碗这样的生活必需品: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或者是求取能够结出食用水果的普通果树: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
他并不是一个物质主义者。
图| 清可©
打个比方:李白与杜甫,
一个是浪漫主义者,一个是现实主义者。
又有一种说法是,李白与杜甫,
一个代表长江文化,一个代表黄河文化。
李白所写都是大的意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比如太阳、月亮,长江、黄河;
杜甫所写都是有特定的时间与空间,
比如夜阑秉烛,相对如梦,
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
李白所思考的问题在人文层面,
杜甫所关心的问题在人本层面。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社会上的贫富悬殊,这是杜甫所关心的问题。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对影三人,这是李白所创造的心灵世界。
杜甫与李白,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
前些年,我们过分的强调了
一种被粉饰后的“自由”。
今天我们或许应该重新思考,
回到人间,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图|昔物所 ©
正是因为有杜甫这样
忧国忧民,致力于修齐治平、道德秩序
与社会和谐的无数中国人,
中华文明才能绵延不断并最终走向辉煌和复兴。
爱自己的国家,爱身边的人
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做一个脚踏今天实地的人。
这是杜甫今天存在的意义。
他将与我们同在,
与每一个时代同在。
图|蒽子©
好看的人都点了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