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英才扭乾坤,一代女皇绝古今。虽为妩媚入宫闱,却因智谋赎尼身。孤凤展翅腾龙位,弱女挥手伏众臣。功过论争千秋去,无字碑上遍诗文。——《女皇》”
引言
父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让“男尊女卑”这个思想观念开始萌芽,到了封建社会,这个思想在中国的土地已经根深蒂固。女子虽然柔弱比不上男人那般坚强勇敢,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武则天、慈禧等掌握一国大权的女性。尤其是武则天作为第一位“女帝”,歌颂她功绩、古诗和文章不在少数。
那么大家知不知道,在武则天之前,我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可以和她比肩的女性,她辅佐三代帝王,也是大权在握,却没有像武则天那样登基称帝。不过,这些并不影响她的成就。也正是她辅佐了三代帝王,以柔弱的女子身担起国家朝政。所以今天很多历史学家都把她看作是可以比肩武则天、慈禧的女性。而且和武则天毁誉参半、慈禧背负历史耻辱骂名不同,她虽然掌握一国之权却还少有骂名,她就是北魏冯太后。
冯太后的前半生也相当凄凉,她的祖父是十六国北燕的君主,父亲也是北燕皇族。然而出生于皇族的冯太后,并没有享受过皇族的待遇,还因为幼年时期遭遇了变故,经历了很多曲折的生活。她出生的时候,北燕已经亡国很多年了。而当时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太武帝拓跋焘对冯太后的父亲产生了疑心,觉得他想要谋反复国便借机将其诛杀。而冯太后由于年幼保全了性命,被带入宫中做了婢女。
后来13岁的拓跋濬登基称帝,而出身于皇族的冯太后生得端庄秀丽、教养得体,气质不同于普通的婢女。文成帝(拓跋濬)看中了冯太后,便封她为贵人入后宫中居住,此时的冯太后也不过12岁。文成帝虽然年轻,但也是一个有为的明君。他登基以后,抛开了民族偏见,重用了汉族人高允,一系列稳定得当的措施,也使得北魏社会繁荣发展。而这一切,都被跟在他身边的冯太后看在眼里,可以说文成帝治理国家的方式,对冯太后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至于她辅佐帝王的时候,依然延续了文成帝的执政风格。
公元456年,15岁的冯太后被册封为中宫皇后。随后的日子里,冯太后不仅仅主持着后宫大局,还在文成帝出征的时候,辅佐朝纲,为自己的夫君排忧解难。也许是天妒英才,有“明君之度”的文成帝竟然英年早逝,去世时他也不过25岁,而且和冯太后并没有子嗣,只和贵妃李氏生有一个儿子。
文成帝驾崩以后,他和李氏所生的儿子拓跋弘登基继任皇帝,史称献文帝,而冯太后也变成了皇太后。由于献文帝年幼,冯太后又是一介女子,当时的大将军乙浑竟然图谋篡位,但他还是小看了冯太后。冯太后深谙宫中之道,对于皇帝死后有人谋反的事情早已胸有成竹,她定下计谋平定了叛乱。往后的日子里,冯太后便辅佐献文帝处理朝政。在她的教导下,年幼的献文帝慢慢有了一国之君的模样。两年后,冯太后便宣布不再临朝,由14岁的献文帝亲自主持朝政。
而冯太后命运多舛,年轻有为的献文帝和父亲一样英年早逝,年仅23岁就驾崩了。皇帝突然驾崩,北魏朝廷又陷入了混乱。当时已经是太皇太后的冯太后再度临朝,辅佐献文帝的孩子孝文帝稳住了局面。已经经历过两次临朝的冯太后在治理国家这件事情上愈发成熟,她先是确立了以自己为政治中心的朝廷官员队伍,然后对国家进行大力的改革,整顿贪官污吏。
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冯太后也没有因为孝文帝年幼而将其排除在外,而是凡事都教导孝文帝,让他参与朝政。年幼聪慧的孝文帝,在冯太后的悉心教导下越来越成熟,为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太和改制”奠定了基础。孝文帝能独当一面之后,冯太后又再次退隐后宫,不问朝政。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她在去世以前,就写好了遗旨,让皇帝处理自己的后事时不要那么铺张浪费,不要修建华丽的墓室,不要繁琐的礼节,不要昂贵的金银珠宝作为陪葬品。
结语
冯太后为北魏朝廷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辅佐了三代帝王,将文成帝的后嗣都教导成合格的君主。而且她也不贪恋权利,当朝皇帝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之后,冯太后就退居后宫。死后也奉行节俭,不希望劳民伤财,也难怪她能和武则天比肩。
参考文献:《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