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风水。”——郭璞《葬书》
“这不能挖啊!这是我家祖坟!挖人祖坟遭天谴!”
距离杨计土上报自家地基挖出古墓,考古学家现场勘测后的第N天,一位60多岁的老人突然气喘吁吁跑到发掘现场,并来了上面这一通怒吼,考古学家从来没有见识过这种场面,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是好,旁边有跟着看热闹的村民就问:“你说是你家的,就是你家的?那我还说是我家的呢!”
老人怒不可遏,当即甩出手上的土地转让书,还有一本厚厚的族谱,并自称叫做赵文喜,就是这座墓的后人。考古学家只能放下手中的任务,往前一看,还真是如此!可已经到这个地步了,根本不可能再盖回去埋回去,那怎么办?事情真的复杂了——墓是赵文喜家的墓,地已经是杨计土的地,文物是国家的文物!
在赵文喜看来,这掘坟墓是绝对不行的,大家潜意识里都认为祖宗上天之后,能够保佑自家长盛不衰,于是有“祖坟冒青烟”的说法,又有清明祭祖的习俗;不过在杨计土看来这是自己的地,说上报就上报了,说要挖就挖了,别人也管不着啊;从考古学家看来,他们也很懵逼,因为文物发掘是从来不主动的,这不是有人上报,他们才来的!
但是首先土地属于国有,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地下的文物也属于国有,什么情况下才可以个人所有?那就是经过鉴定之后、考证还有判断之后,如果被归为一般的陪葬物品,那么就可以由法定继承人所有,但要是古代皇家的财产,皇陵和贵族的陪葬,那么这些自然是收归国有。然而很戏剧的是,赵文喜的祖坟,还真不是一般的祖坟。
一、墓葬主人
2016年5月2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屿头乡前礁村的村民杨计土,一如既往地给自家准备建的新房打地基,但是挖掘机一下去,居然铲在了一块巨石上,有这么一块巨石在,施工不好进行,于是这块巨石就自然而然被掀开了,这一掀开却让在场的众人脸色一变,原来下面竟是左右两个长方形的洞,然后放着左右两副棺材!
农村人有的迷信,顿觉不好,这不知道是掘了谁的坟!但杨计土却是知道一点东西的,也不怕这,反而有点与有荣焉,觉得自己的地上能进行文物考古——有面子!于是当即就打电话给村支书,然后让村支书联系了考古队,一天不到,考古队就带着一堆人浩浩荡荡过来了,看这排列,一眼就知道是夫妻合葬双穴墓。
随着考古深入,墓主人的身份也渐渐明晰。根据发掘出来的一块墓志铭,大家知晓了当时的背景是南宋,男主人是赵伯澐,女主人是李氏,尤其是男主人赵伯澐背景大有来头,他竟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所以赵伯澐是宋朝皇室的直系亲属,与他同辈的人还有南宋第二位皇帝赵伯琮。
二、墓葬价值
然而赵伯澐墓的随葬品并不丰厚,仅66样,因为他公元1196年退休后回到了黄岩,在这里主持重修孝友桥,即“五洞桥”,是个热心公益的文人,所以随葬品自然是朴实无华的样子,不过除了李氏的棺椁有被盗过的迹象外,整个墓穴是非常完整的,甚至是浙江唯一保存完好的南宋棺椁,能够反映出当时的丧葬制式风格。
所以出土的文物也多是当时的服饰,有从上到下一整套和头饰,并且还展示了很多当时大热的纹样,比如说双蝶串枝、练鹊穿花、云鹤莲花等;同时还有各种各样的织物,绫罗绸缎和时兴刺绣,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四经绞罗。所以这一批文物被称为是“宋服之冠”,反映了当时发达的手工业,同时也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新的佐证。
该墓穴中最珍贵的东西,只有两样:水晶壁和玉璧。水晶壁晶莹剔透,做成中空的圆状,被一根丝绳从中间穿梭而过,用以“压襟”,并且因为棺椁的密封性太好,这根丝绳竟保存无虞;玉璧也是一样的构成,但价值更盛,是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投龙玉璧,应当是赵伯澐的收藏品。它们都为历史学的知识体系填补了空缺。
所以这批文物在考古学家的手上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为中国的历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文喜自然只能无奈答应棺椁的发掘,尤其是都已经挖到一半了,再埋回去,一是文物见光肯定会被损坏,于事无补;二是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难保不会有人惦记,赵文喜是守不住它们的。交出去,它们才能得到更好
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