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初唐著名的诗人,襄州襄阳人。孟浩然在四十岁之前一直在襄阳鹿门山过着归隐田园的生活。四十岁后,孟浩然来到了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以文会友,一时名动四座,在长安城这个人才云集的地方诗名鹊起。
在长安,孟浩然得到了很多人的赏识,也认识了很多文化界名流,甚至还有朝中的大臣,其中就有张九龄和李白、杜甫、王维,《新唐书》这样记载孟浩然在长安的行迹:“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
孟浩然和他们都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以至于后来李白在武昌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扬州时,写下了名留千古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因人而名垂青史,人因诗而扬名千古,两人的深情厚谊也被载入这首诗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科举考试中,孟浩然还邂逅了一生的挚友王昌龄,原来这一年,来自襄阳的孟浩然也踌躇满志地参加了科举考试,两人在长安相逢,大有一种相逢恨晚的感觉。但让人颇感惋惜的是,王昌龄榜上有名,而孟浩然名落孙山。
多年以后,当王昌龄再次途经襄阳时,重访在此隐居的挚友孟浩然。孟浩然留他多住了些时日,王昌龄此时既无公务在身,又无贬流之忧,所以很欣然地和老友相处了一段惬意的时光。只是他们未曾料到,这是他们的最后相聚。
因为孟浩然当时患疹刚刚痊愈,与王昌龄相见后欢喜不已,在宴席上纵情吃喝,竟然因此丧命。一场朋友重逢的欢宴,终止了这场始于十三年前的友谊。或许因为他们都沾不上盛世的荣光,唯有以酒一浇块垒,孟浩然亦可谓舍命陪君子,至情至性可见一斑。
结束了长安的科举之行后,孟浩然回到鹿门,继续过起了隐居与游历的生活。一次孟浩然来到荆州,当时荆州的长官是韩朝宗(也就是李白诗中“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见韩荆州”的那位)。韩朝宗听闻过孟浩然的事迹,也很欣赏他的诗歌,打算将孟浩然举荐给朝廷。
韩朝宗和孟浩然约定好了日期,可是到了赴约的日子,正好有朋友来拜访孟浩然,孟浩然便和朋友把酒言欢,喝得酩酊大醉,把和韩朝宗约定好的事情抛之脑后。爽约的后果就是孟浩然失去了登堂入室的机会。
孟浩然虽然失去了这次自荐的机会,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感到后悔。孟浩然是性情中人,淡泊名利,或许是天性使然吧,或许在孟浩然看来,隐居的生活或许更能悦纳自己,他对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之情要大于按部就班的上班族生活。
科举失利、自荐无缘,孟浩然索性选择了隐居生活。在隐居期间,孟浩然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他的诗歌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在孟浩的诸多田园诗中,有许多蜚声诗坛的千古佳作,如《秋登兰山寄张五》一诗,可谓景情并茂,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好日子里,诗人想起同样隐居在襄阳附近的好朋友张子容,他登山远眺,期望能看见好朋友张子容。孟浩然对好朋友的思念之情也如同天空中高飞的鸿雁一样,飞向对面的白鹤山。
尤其是诗歌的最后两句“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因为意境优美,虽然被后世模仿,但从未被超越。南宋词人刘过的名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就是脱胎于孟浩的这两句。
在《秋登兰山寄张五》这首诗中,孟浩然并没有过多地感叹自己的命运,诗人只是表达了作为隐者的怡然自得的心态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孟浩然的诗歌具有诗清淡的特点,绝大部分为五言歌行,在写作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他的田园诗歌,可谓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或许是因为天性使然吧,他才华横溢纯真自然,他无缘科举却能在田园生活中怡然自得,悦纳自己,这样的生活反倒成全了他,使他成为优秀的田园诗人,使中国的诗坛上多了一位田园诗人。
孟浩然还有一首洋溢着田园风光和田园之乐的诗歌,要比《秋登兰山寄张五》知名度高很多,这首诗可谓家喻户晓,因为该诗朗朗上口,名句迭出,而且还因为选进小学语文六年级教科书的缘故,可以说是一首陪伴很多学生青春记忆的诗歌,它就是《过故人庄》。
五言律诗《过故人庄》是孟浩然的诗歌代表作,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好评,诗中不光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赞美,也写出了朋友间的真挚友情。说到这首诗,人们往往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孟浩然在诗中没有写明“故人”的具体身份,那么孟浩然《过故人庄》诗歌中的“故人”是谁?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故人”就是朋友的意思,提到故人,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李白写的那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很要好的朋友。
孟浩然要去广陵(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别,还写下了这首送别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也成为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送别名诗,李白口中的“故人”就是孟浩然。
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故人”是谁,或者说他的身份是什么?如果从作者孟浩然、诗歌创作背景谈起,以“知其人,论其诗”的方法去赏析这首诗的话,这样会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会对诗中的“故人”的身份有一个了解。
前文提到,孟浩然在长安科举失利,在离别之际写给好友王维的《留别王维》一诗中,也提到了故人二字,,诗中写道:“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在诗中,孟浩然认为自己科举入仕的希望很渺茫了,与其在失落中度过年华,还不如早点回到家乡去,所以他在离开长安与好友分别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心中的怅惘和矛盾。
这次科举考试的失利对孟浩然的打击很大,他深感仕途无望,便离京返乡。孟浩然回乡后,只好继续过着隐居田园的生活,直至五十一岁时去世。《过故人庄》正是诗人在长安科举失利后,返归途中经过好友故居,拜访好友时写下的。
那么孟浩然这首诗中提到的故人是谁呢?在解读了孟浩然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后,再回到诗歌本身去解读这个问题,就很容易了,从以下五点就可以看出孟浩然诗中“故人”的身份。
一、看题目
这首诗的诗题是《过故人庄》,首先来看“过”字。“过”字所表达的含义是“故人”邀请孟浩然来做客的,而不是孟浩然主动前来的。一个“邀”字体现出“故人”对孟浩然的至诚之意与款款真情。
诗歌的题目中所写的字眼虽是“庄”,而诗人的落笔之处却是“田家”。由此可知,孟浩然前往的只是一般的田园农家,而不是富丽堂皇的官宦之家。这也说明了孟浩然前去拜访的不是达官显贵,而是一位高雅的隐士。
孟浩然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前,一直在家乡鹿门山过着隐居的生活,他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或者说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孟浩然以“故人”的口吻称呼庄院的主人,由此可见两人的交情不浅,所以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这位“故人”是一位高雅的隐士。
二、看待客之道
诗中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鸡黍”虽然称不上高端食材,也不是山珍海味,但对一般的田园人家而言,已是招待客人的最丰盛的食物了。
而且孟浩然诗中所用的“鸡黍”二字已然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义,因为“鸡黍”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南朝刘宋时期的范晔等人编撰的《后汉书》中,就记载了一则有关“鸡黍”故事,说的是范式与张劭的故事。
范式与张劭是好朋友, 春天在京城分别,约好秋天相见。到了九月十五日,张劭在家里准备鸡黍招待范式,家人将信将疑。张劭解释说,范式是个守信用的人,一定不会爽约,话音未落,范式就到了家门口。
这个故事很有名,以至于被后世文人称之为“鸡黍之交”,它和中国古代许多有名的君子之交的故事齐名,如金兰之交、刎颈之交、莫逆之交、管鲍之交、八拜之交等。
鸡黍之交这个故事讲的是范式与张劭的深厚友谊,而孟浩然诗中写的“故人具鸡黍”,一来是为了表达“故人”对自己的热情招待,二来是为了表达两人的深情厚谊。
除《后汉书》中记载的“鸡黍”故事外,《论语·微子》中也有一则“杀鸡为黍而食之”的记载:子路与孔子失散后,他与一位“荷莜丈人”偶遇,荷莜丈人准备了鸡黍招待子路,子路与“荷莜丈人”道别后寻回孔子,并把遇上丈人的事告诉孔子,孔子感叹这是一位真正的隐者。
从孟浩然的诗中的表达来看,“鸡黍”一词暗示了“故人”就像《论语》中的那位丈人一样,是一位不屑仕途,淡泊名利、怡然自乐的隐者。
三、看居住环境
诗中写到“故人”的居住环境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是一个宜居的地方。那么“村” 与“郭”二字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古代汉语中一些字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在赏析解读古诗的时候,要把一些字词的含义放到古汉语的语境中去解读,恢复这些字词的古汉语语义。
“村”字在《广韵》中的解释是“墅也”,“墅”字在《说文》中的解释是“墅,郊外也”,而《毛诗诂训传》曰:“邑外曰郊,郊外曰野。”
从古汉语释义来看,孟浩然诗中的“故人”居住在一个远离城市的地方。“郭”是城邑外围的城墙,“郭外”指的就是不在城镇范围内的郊外农村。这样的居住场所是适合隐居的,可以说是选择隐居的绝佳去处。
再从诗中“青山绕,绿树合”等词语来看,“故人”居住在一个青山绿树环抱的地方,是一个幽静的去处,也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从这一点上来说,更能看出“故人”的隐者身份。
四、看谈话内容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两人在就餐的过程中的动作和谈话内容,诗人打开窗户,映入眼帘的是院子里的打谷场与菜园子。他们把酒言欢,畅所欲言,可交流的是什么呢?原来就是关于农作物桑与麻的话题。
从谈话内容来看,只不过是平常的农家劳作田园生活等场景,桑和麻是典型的农家景象。由此可见,这位“故人”的情趣是志在山林田园,不是官场仕途。从这一点上来说,“故人”的身份就是一位隐者,是一位在自己的庄园里过着自耕自乐生活的隐士。
五、看弦外之音
诗中最后两句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两人的约定,他们约定在重阳节再来相聚。“就菊花” 三字中,“就”有亲近之意,表明孟浩然对和故人再次重逢是充满期待的。
“菊花”一词,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东晋隐者陶渊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象征着隐者。说到菊花,人们自然会将它和“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联系起来,陶渊明在《饮酒》中便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体现的是隐者的生活状态。
“菊花”有两种解释:一是作植物解的菊花,二是指菊花酒。因此孟浩然诗中的“还来就菊花”一句的含义就很好理解了,诗人设想在重阳节这一天,他又和“故人”重逢,他们一边欣赏着绽放的菊花,一边尽情地喝着菊花酒,把酒言欢。
诗中还透露出一条重要信息,就是“还来就菊花”一句中的信息,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故人的田园里一定种植着许多菊花,他是一位爱菊花的人,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的隐者身份。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记述了诗人到“故人”农庄做客的经过,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与“故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综上所述,在解读了孟浩然《过故人庄》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中字词后,并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故人”的身份,从而也对“故人”的身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位,孟浩然所写的《过故人庄》中的那位和诗人有着深情厚谊的“故人”,他有一个鲜明的身份标签:一位高雅的隐者。
《过故人庄》中的故人姓名不详,但至少可以确定他是一位隐者,而且是孟浩然的好友。虽然诗歌有一点小小的遗憾,但无法否认,这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诗歌,孟浩然以干净凝练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诗中的田园景物清新恬静,跃然纸上,朋友间的情谊真挚深厚,耐人寻味,田家生活简单朴素,确实人倍感亲切。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的这句名言,也可以说是鉴赏诗歌美学情趣的一种观点,反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可以说是一首有着恬淡自然风格的绝美之作,这种恬淡自然的风格和朴实的农家田园风光交相辉映、互为里表,诗歌的形式与内容高度契合,恬淡亲切却又不平浅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