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十四个儿子中,并不乏德才兼备之人。可他却偏偏选择了懦弱无能的李治。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李世民对他的儿子们脾气秉性了如指掌,《新唐书》记载,李世民对李治的缺陷也心知肚明,他曾经不无担心地说过:“雉奴仁懦,得无为宗社忧?”对李治的能力和大唐前途表示出极大忧虑。但权臣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出于私心,长孙无忌一再坚持立李治为太子,李世民最终还是屈从于长孙无忌,让李治继承了帝位。
李治登基后,强盛一时的大唐仅仅传了三代皇帝,就在他手里面临江山易手的绝境。唐高宗李治禀性软弱,处处被强势精明的武则天挟制左右,眼看着武则天野心勃勃,实力日渐增强,他却束手无策,听之任之,最终导致李唐皇权沦落于武则天之手。李世民最担心的事终于成为现实。李渊李世民两代人辛苦得来的百战河山,即将易手他人。
唐高宗死后,武则天掌握大唐皇权,开始为登基称帝进行紧锣密鼓的筹备。为了扫除朝廷中的反武势力,李唐众多的宗室亲王,被武则天视为最危险的竞争对手,开始着手一一铲除。李唐皇族后人相继被以各种罪名杀害,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绝境。在生死存亡面前,大部分李唐后人,包括李世民尚存的几个儿子,面对大权在握的武则天,却选择了逆来顺受无所作为,心存侥幸想躲过一劫。
面对迫在眉睫的危险,有个人却不肯束手就擒,而是选择了奋力一搏,勇敢地向武则天发起挑战。此人就是李世民的八儿子越王李贞。《新唐书》记载,在李世民的众多儿子中,李贞“善骑射,涉文史,有吏干,为宗室才王”,文武双全,胆量之大在李唐后人中无人可比。眼看武则天显露峥嵘,李唐王朝岌岌可危,李贞不甘心束手待毙,决心要与武则天来个鱼死网破。
李贞知道仅凭一己之力,人单势孤,不是武则天的对手,于是他暗中联络李唐皇室成员,包括韩王、霍王、鲁王、江都王、范阳王、琅琊王等十几个李家后人,邀约他们共同起兵,推翻武则天,重新夺回属于李家的皇权。在李贞组织下,定于垂拱四年八月,李唐诸王在各地同时起兵,向东都进发,让武则天顾此失彼,力争一举剿灭武则天势力。
然而遗憾的是,李贞舍死忘生联络的这些李唐王爷,都已被武则天的威风吓破了胆,他们满腹狐疑,生怕惹祸上身。到了约定时间,越王李贞如期在豫州起兵造反,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其他十几个王爷,全都打了退堂鼓,无一人起兵响应。结果说好的百花齐放,事到临头变成了李贞一枝独秀。李贞闻讯之后大为吃惊,但事已至此,他也只有硬着头皮干到底。
武则天得知越王李贞起兵造反,心中又怕又恨,她最担心的就是操之过急,激起李唐后人造反,没想到还是发生了这样的事。如果有人登高一呼,形成天下响应的局面,她武则天就得吃不了兜着走。于是她立即派“左豹韬卫大将军曲崇裕、夏官尚书岑长倩,率兵十万讨之”,调集重兵前去围剿越王李贞的义军。
越王李贞手边只有七千多人马,完全处于劣势。面对武则天重兵压境,李贞虽然有心不成功便成仁,但怎奈手下将士和城中军民却无意奉陪。毕竟对于普通人来说,武则天当皇帝还是李家当皇帝,与他们都关系不大,犯不着拿着身家性命去冒险,结果人心惶惶,兵无斗志。李贞见此情景,急得抓耳挠腮,但一时也没有好办法。
《旧唐书》记载,李贞为了凝聚军心,鼓舞士气,来了个病急乱投医。他“令道士及僧转读诸经,以祈事集,战士咸带符以辟兵”,请来高僧和道士念经祈福,甚至还给每个士兵发放一张“符咒”,声称可以躲避兵刃伤害,刀枪不入,搞得乌烟瘴气。“符咒”之说本是荒诞不经的迷信说法,上了战场当然一点作用也没有,最终李贞全军溃败,他本人和妻儿家小都被俘获,满门抄斩,传首东都。越王李贞虽然胆大包天,颇有反抗精神,让人钦佩与同情,但他才干有限,想依靠符咒这样荒诞不经之物来打胜仗,结果落得“人皆笑之”,沦为天下人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