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出于典型的“家天下”的私心,想让大明统治权世世代代掌控在朱家子孙手里,朱家子孙世世代代享受大明朝的福泽、于是他想了个招。其实这一招也不是他首创的,而是由来已久。他重新实行起“分封制”,简单来说,就是把皇帝的子孙后代封为藩王,每个藩王都有一省或数省的封地,藩王是自己封地内的名义上的最高长官。
明朝藩王们虽然不参与地方的政务,但却拥有无比尊贵的地位,和十分优厚的朝廷赏赐,他们可以不必对明王朝有任何贡献,仅凭自己的皇族身份,就可以白白获得朝廷赏赐的田产房宅,和难以计数的金银钱粮,哪个藩王都能进明朝的富豪排行榜。十几代累积下来,明朝藩王的王府,都成为蕴藏着海量财产的大宝库。
太平之时,藩王们优哉游哉,坐享富贵,无人敢惹。然而一到兵荒马乱的乱世,藩王们手里的数目惊人的财富,反而给他们引来了杀身之祸。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战争拉开帷幕。一生吃苦受累却衣食难继的贫民们,在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带领下揭竿而起,向明王朝腐朽透顶的统治秩序发起了汹涌的冲击。
随着义军队伍的迅速壮大,十几万人马的军饷和粮草问题,已成为维持义军生存的头等大事。而民间百姓在朝廷搜刮勒索下,早已贫困之极,加之义军为了获取劳苦百姓支持,所过之处都实行“闯王来了不纳粮”,使得义军的粮饷来源渠道十分有限。在此背景下,明朝藩王这些富甲天下的大富翁,就成了义军的首选攻击对象。
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都把捕杀明朝藩王作为筹措粮饷的重要来源之一。明朝的藩王们在作威作福两百多年后,迎来了末日惩罚。洛阳的福王朱常洵,成都的蜀王朱至澍,武昌的楚王朱华奎,襄阳的襄王朱翊铭,汉中的瑞王朱常浩,大同的代王朱传,兰州的肃王朱识鋐,西安的秦王朱存极等等,都被义军屠戮一空,王府中的金山银山也被抄掠一空,成为义军的军饷,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财富,最终又回到百姓手里。
然而有一个藩王,曾三次遭到李自成的重兵围攻,却三次都幸运躲过屠刀,最后在六十五岁时老死于病榻,比起其他藩王,已经算是难得的善终了。此人就是明朝周王朱恭枵,封地在开封。在明朝众多藩王中,周王一系属于大宗,周王府的财力雄厚程度,并不次于以豪富闻名的福王府。李自成捉住福王发了横财,马上又把目光转向朱恭枵。
不过,让李自成始料未及的是,周王朱恭枵和无尽财富,却并没有如愿以偿落到他手里。他出动十几万大军,先后三次猛攻开封城,却始终未能杀掉周王。周王朱恭枵究竟有何德能,能让智勇双全的李自成都没了招?原因很简单,只因他有一件“护身符”。明朝人白愚的《汴围湿襟录》中,详细记述了周王朱恭枵在三次开封保卫战中的表现。
在险恶的围城战中,周王朱恭枵吸取了福王、楚王等藩王爱财如命,最终人财两空的教训,善于利用手中的白银,以之作为激励将士、奖励军功的有效手段,最终击退李自成,保住性命,使银子成为自己的“护身符”。在激战中,周王多次“大发帑金数万,鼓舞城守”,甚至公开悬赏:“有能退寇解围者,赏银十万两!”城墙被炮火毁坏,又是他“发内帑数万,修城浚池”。
因围城战旷日持久,开封府库一空,士卒饷银不能按时发放,军心浮动。周王“随发饷金数万,遍赏合城,敌忾大振”,重新让士卒们鼓起了斗志。士卒们对周王固然无甚好感,但为了银子,也会竭力死战,“兵冀重赏,皆乐死战”。为了让守城将士吃饱吃好,周王不惜血本“每日供送酒食,堆满城头。”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刻,城墙被炮火轰开一个口子,闯军蜂拥而上,火器弓箭如雨而下,缺口处守军无法立足。守将大吼:谁能把沙袋背到缺口处,一袋即赏元宝一锭!瞬间就有几十个士卒不顾生死,把几十个沙袋背到缺口处,挡住了闯军。当然这些大元宝都是周王出。
因此,开封没有被攻破,周王朱恭枵能保住脑袋,他的银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是名副其实的“护身符”。所以有“全汴之功,固王之重赏也”的说法。第三次围城战最后阶段,黄河决口大水冲毁开封城,周王府淹没于滚滚波涛之下,李自成白忙一场,做了一次大大的赔本买卖。周王慷慨解囊也买到了开封军民人心,即使到了洪水滔天、人人自危的紧急时刻,开封军民也没有忘了这个周王,用大船把他和全家老小平安转移。明朝灭亡之际,周王朱恭枵病死在彰德府,成为明朝藩王中极为罕见的善终者。破财免灾人人皆知,但真正事到临头能做到视钱财如粪土的,也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