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一共是319年,十八位皇帝。这其中最被忽视的皇帝就是北宋哲宗赵煦,有人说,如果他多活五年灭西夏,如果他在必不会有靖康之耻。哲宗赵煦,北宋第七位皇帝,他是宋神宗赵顼第六子,公元1085年被立为太子,同年即位,年仅十岁,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临朝听政。赵煦18岁开始亲政,在位15年,23岁驾崩。实际主政5年。他短时间内的主政时间现出的治国之才,完全不输宋太宗、宋仁宗等先辈。
有人说哲宗赵煦是两宋最被低估的皇帝,如果说宋徽宗是李后主转世,那宋哲宗就是柴荣转世,都是差一点就要成功了,自己却挂了。赵煦这人从史书看,小小年纪就有心机,能隐忍,不怕事,调教大臣也有手腕。关键是脑子也不糊涂,能看明白是非曲直,可惜死得太早了。如果赵煦能活到真宗、仁宗那个岁数,真的不好说,当皇帝这事吧,没有培训的,也没有实习。需要积累经验,也要看天赋,好皇帝还是坏皇帝都是一锤子买卖。皇帝的帝王心术,胸怀等等这些都需要时间来锻炼。尤其的幼主登基,成人以后在亲自政,没有一番刀光剑影是很难完成的。如果玩脱了也就完了,比如昌邑王,康熙。而哲宗赵煦也差不多,祖母高滔滔辅政,这可是被后世宋史评价为“女中尧舜”太皇太后。等到高滔滔一薨世,隐忍很久的赵煦亲政以后立即展开报复。对旧派展开报复,如文彦博,苏东坡都被贬斥。
不管王安石变法的优劣,是否成功。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王安石变法最大的害处就是开启了北宋的党争。新旧两党党争破坏了北宋的政治环境,从此时起北宋就走进了政治死胡同。宋神宗驾崩以后,由于哲宗赵煦年幼,由祖母高滔滔辅政,高滔滔心向旧党。所以哲宗赵煦亲政以后倾向于新党。这完全是出于政治考量,是哲宗赵煦为了有别于祖母高滔滔而采取的措施,可以说,如果高滔滔倾向于旧党,赵煦亲政肯定心向旧党。
赵煦亲政以后最大功绩就是取得了两次平夏城之战的成功,赵煦将熙河开边计划奉行到底,公元1099年,宋哲宗派遣河州知州王赡出兵渡过黄河,进军青藏河湟谷地,击败吐蕃唃厮啰政权,攻占青唐,湟州,令北宋版图开始触及青海一带。要知道仁宗和神宗两朝都没有灭掉西夏,而赵煦主政不过六年,就占据横山。对于西夏而言,失去横山就意味着失去了核心区域,西夏最大的牧场和粮食产区被北宋占领,就此一蹶不振。战略不得不趋于守势。而军事主导权则由北宋主导,也开始蚕食西夏领土,可以说如果赵煦再活五年完全可以灭掉西夏。如果宋哲宗能够长寿,北宋会有一波雄起,平定青唐吐蕃,灭西夏,收复燕云也不是不可能。 有道是:“前世不修,今生清粉,恶贯满盈,荣膺宋粉”。 我们对于赵煦的期许,实际上是对宋徽宗的惋惜和气愤。
应该说两宋在军事上除了宋太祖在位还算有些出息之外,其他时间都很拉胯,晚明那么衰败至少还有有北击靼虏,极盛之时万国来朝的高光时刻,但两宋 始终都没有军力极盛的时刻,对比之下赵煦这点军事上的成就也就很难得了。宋朝的问题是缺少一位李世民这样的皇帝。两宋始终重文抑武,文武失衡,朝堂大权都在文官手里,武将毫无权利,只要文官掌权,宋朝军队就那样,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王安石变法以后文官已经分成两派,互相攻击,忙于内斗。赵煦的成功更多应该是回光返照。如果最后评价一下宋哲宗就是有成为中兴之主的才华,却没有这个命,英年早逝。
我是静水无波,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