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传道、授业、解惑“:韩愈教育理念再释

传道、授业、解惑“:韩愈教育理念再释

01 大唐韩愈

公元819年正月,韩愈因上疏《论佛骨表》被唐宪宗贬为潮州刺史。行至蓝田时值侄孙韩湘赶来同行,于是写下了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

八千里路风和雪,韩愈日夜兼程赶到潮州。在潮州兴修水利,解决民生;兴资办学,传播文化。成为历史上最受欢迎潮州百姓的官员。

1092年3月,潮州知州王涤重修韩庙,请苏轼写碑文。苏轼欣然秉笔,打头一句是“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

愈也是教育家,多次任国子博士,他写的《师说》、《进学解》等文章中的教育理论至今仍有极大的价值。

02 韩愈《师说》

唐朝科考前,须先给王公贵族“投卷”,获得“通榜”推荐,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攀结权贵的关系。比韩愈小4岁的白居易曾写诗表达了这种无奈和不满,《见尹公亮新诗,偶赠绝句》:

袖里新诗十首馀,吟看句句是琼琚。如何持此将干谒,不及公卿一字书。

792年,韩愈第4次参加进士科考,终于登进士第。但中进士只是取得入仕的资格。正式委任还要通过吏部宏词科诠选。又经过三次失败后,于801年过了吏部诠选。802年春,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当时,士大夫阶层都只讲关系,阿谀吹捧,耻于求学,羞于为师。严重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813年,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详写了这种状况: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韩愈不忌名声,写《师说》以论师道之不可废。“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曾国蕃《求阙斋读书录》卷八云:

传道谓修己治人之道,授业为古文六艺之业,解惑为解此二者惑。韩公一生学道好文,二者兼营,故往往并言之。

03 “传道授业解惑”再释

后人多从曾言,把”传道授业解惑“看作是老师的三个职责,是并列关系。在我看来,这三者不是并列关系,应是主次先后关系。师者,首传道,次授业,末解惑。

一、传道

韩愈《原道》中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谓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谓乎德。”韩愈认为博爱就是“仁”,合理地实现”仁“就是“义”,沿仁、义道路前行就是“道”,使自己具备完美的修养而不求外人就是“德”。

韩愈一生致力践行儒家理念,他的道就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正是曾国蕃说的修己治人之道。

师者,首先是传授学生“仁义”之道。即,博爱并践行之。

当今教育在不断强调“尊师重教”,或许这正是反映了当今教育中“道”的缺失。“尊师重教”并不是要求学生怎么做,而是老师须得“传道”。

“传道”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徒能言之,而不能行之,失其旨也。”言行一致,立己达人,这才是传道。《大学》:“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之于人者,未之有也。”即掩盖自己不能博爱的心,却要求学生尊师重道,是不可能实现的。

“道”是学生成人的方向与坐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传道”是师者最先要做的职责。老师只有先“传道”,学生才能有其它方面的良性发展。否则,学生的发展就可能偏离正常的“道”。

二、授业

授业是传授学生就业技能,生存之道。

796年,韩愈主持汴州乡试,写《进士策问十三首》,其中有云:“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通其业,成就其德也。”即学生掌握了生存之道,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了。

不同的学生由于其性格必然有异,能力表现形式也不相同。所以,必须给不同学生授不同的业。这正是孔子“因材施教”之本义。曾国蕃谓”授业乃授六艺之业“,是针对古代学子读书入仕而言。

今天,学校教育也讲因材施教,却是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分而教之,授以难易多寡不同的知识。已然是片面狭隘的理解。

授业必须以“传道”为前提。否则,学生可能就会乱用生存之道。

三、解惑

曾国蕃谓解惑乃解答传道授业中的困惑。于当今而言,学校教育主要是看成绩,解惑则是解决知识疑问。

按照韩愈的教育理念,知识教学应该是排在教育之末的。今天的教育,把知识教学当作首要任务,已失去了我国古代教育文化的精髓。

04 学习目的

我国几千年以来,一直存在关于学习目的的两种争议:读书是为了物质还是精神?

实际上,这两者皆有,主要是看以谁为主。宋朝张载《语录钞》言“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我也这样认为。

物质是外界的,精神是内在的。只有内在的精神储备到一定层次,才能把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再才有谋求更多物质的可能。否则,知识必然是浅层次的,纵用来获取物质也多是捉襟见肘。

只有为了学习本身而学习,才能真正建立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把知识学通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韩愈在《论语笔解》卷二中言:“为己者,谓以身率天下也;为人者,谓假他人之学以检其身也。”意思是古人学习是提升自己的修养以作为天下表率,今人学习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来检验自己,获得自身的名利。把这句话拿到今天来说,也正是古今之别。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教育的意义就是点亮自己内心的道德明灯,同时启迪他人,达到完美和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理念,关系,曾国,教育,师者,师说,博爱,潮州,韩愈,知识,师者,师说,曾国蕃,潮州,韩愈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理念,关系,曾国,教育,师者,师说,博爱,潮州,韩愈,知识,师者,师说,曾国蕃,潮州,韩愈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理念,关系,曾国,教育,师者,师说,博爱,潮州,韩愈,知识,师者,师说,曾国蕃,潮州,韩愈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