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的“精忠”真是一文不值。继京中岳飞之后,又来了一个京中秦桧。他成就了大事,后人却骂他到今天,很伤他的心。这是对秦桧的明目张胆的洗白。细看岳飞遇害后秦桧名声的起伏,就会发现其中有一定的规律。
【胡适,那个时代的大V,有话语权】
岳飞被杀后十四年,秦桧病逝。当时的谥号是“仲贤”,是仲字头第二美的谥号。整个宋朝只有四人获此美谥。高宗甚至亲笔题写了自己的墓碑:敬中全德。这很有趣。敬中,专供岳飞使用的称呼,其实同时也给了秦桧。精忠秦桧杀了精忠岳飞吗?
岳飞遇害二十一年,宋孝宗即位。他为岳飞平反,追回元臣,改丧礼。但宋孝宗并没有追究岳飞之死的秦桧责任。
岳飞被刺后的第64年,宋宁宗年间,宰相韩托舟准备北伐。朝廷为唤起南宋军民抗金,不仅封岳飞为“鄂王”,还首次批评秦桧。宁宗下令废除他的皇位,并追谥其为忠贤为荒丑。
【京剧秦桧脸比曹操还白,可以说是荒诞丑陋。】
然而,这种批评只持续了两年。由于开西北伐失败,南宋再次与金人议和。当时主张和谈的秦桧再次成为正面楷模,谥号也由荒诞恢复为忠义。这是秦桧第一次翻案,还是由官府牵头。
这一转变持续了50年。宋理宗到来时,由于蒙古不得不抵抗,秦桧再次受到批评,被视为反面楷模。这一次,宋理宗觉得自己连“禹丑”的谥号都配不上了,于是改成了下级的“禹阮”。
这个烂谥号一直困扰着南宋最后的20年。元朝建立后,丞相失学《宋史》,将秦桧列入奸臣传,继续使用“荒唐无情”的恶谥。从本质上说,这就是最后的定论,秦桧“弑忠良,劫君,心怀不轨,言和害国”的形象就这样定下来了。
但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此后的时间里,岳飞的倾慕和秦桧的翻案这两种声音潮起潮落,就像跷跷板的两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无论哪种声音占上风,都有一种实用主义的意味。
比如北元虎视眈眈,后金崛起关外,明朝士大夫痛恨朝廷软弱,岳飞因此备受推崇。但朝末,外敌强大,和平派占了上风,推翻秦桧判断的声音越来越大。明朝不仅有为岳飞建庙、为秦桧铸跪像的重臣周穆,还有支持秦桧在和谈中立功的大文学家张岱。一个延续宋朝的英雄。
到了清朝,翻秦桧案的人就更多了。从康熙皇帝到赵仪,“世代有才人,各领风骚百年”的大文豪,都认为南宋王朝可以延续150多年,首功当属秦桧。这种风气贯穿清朝,一直延续到近代。
胡适为秦桧洗白,总算有点底气了,至少没有明目张胆地小看岳飞。另一位大文豪卢思勉在他的《白话本国史》中,不仅公然为秦桧洗白,还宣称岳飞是军阀。更离谱的是,这样一本颠倒黑白的书,竟然是当时学校的教科书。
试想,学生看了课本,能分清好坏吗?你能分清好坏吗?幸运的是,9月18日事件爆发后,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空前高涨。作为抗击外族侵略的精神图腾,岳飞受到全国人民的崇敬。《白话本国史》,尊秦贬越,也被批评为“有悖于常理”,最终被封杀。
要不是外敌势不可挡,胡适、吕四面这些有话语权的大V,早就给秦桧洗白了。那个案子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可怕。如果岳飞每一次被人仰慕,都会遭到异界敌人的袭击,那未免太悲哀了。英雄崇拜不能功利。
幸运的是,抗日战争结束后,岳飞的民族英雄形象得到了充分的树立。跷跷板的一端高高举起,另一端秦桧永远跪着。今天,我们崇拜岳飞,不再坐等外敌侵入,而是潜移默化入骨。企图扭转秦桧局面的人,将与秦桧一起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