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袁崇焕是不是崇高伟大、美玉无瑕、代表着公平与正义?
不是。袁崇焕有很多的问题。比如不听话,比如擅自作主,比如信口开河——擅杀毛文龙,以京城为诱饵来打击皇太极,承诺崇祯“五年平辽”,结果三年以后“平辽”毫无进展,反而让“辽”打到家门口来了……
那么,因为这些,袁崇焕就该死吗?
当然不。这就是一个军事上颇有才能、政治上不太成熟的年轻将领(袁崇焕死的时候是四十六岁,但是“男人至死是少年”,这句话在袁崇焕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的通常缺点。如果因为这些就该死,那世界上恐怕只会剩下一种人了:不干活的。
袁崇焕在抵御女真的战争中,的确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双方实力差距,由于大明四处起火八方冒烟,由于女真正处于上升阶段……种种原因,袁崇焕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在辽东之地,明金双方,还处于胶着僵持的状态。
下一个问题:崇祯杀袁崇焕,是因为后者“没有取得明显进展”吗?
不是。打败仗的将军多了,崇祯杀过一些,可留下来的更多。袁崇焕其实没打败仗,或者说是互有胜负,这根本不足以成为死罪。
不是因为战局,是因为女真人的“反间计”吗?更不是。后金军的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汉族,这个反间计很明显是《三国演义》里“蒋忠下书”的剧本杀。崇祯熟读诗书,怎么可能看不破这小点伎俩?
说到底,崇祯到底为什么杀袁崇焕?
就是因为袁崇焕不听话。
崇祯皇帝是一个自以为英明神武、明察秋毫的皇帝,他不允许下属对他有一点点的蒙蔽。下属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别的场景里是可行的,而崇祯却视为奇耻大辱。
梳理一下:“不听话”是错,不是罪;是可以原谅的,不是十恶不赦的;袁崇焕是有缺点的人才,不是“不越雷池一步”却毫无建树的庸才。
如果换一个有魄力的领导,可以一边批评一边重用、恩威并施刚柔兼济地驾驭这个人才。可惜,崇祯不是这样有魄力的领导。
不光是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曹文诏、孙承宗、杨昌嗣……都是有缺点的人才。如果崇祯能够合理地指挥他们,把他们放到合适的职位上去,让他们各展所长,明末的局势未必会不可收拾。
只是,刚愎的、急躁的、自以为英明神武、实际上蒙蔽偏执的崇祯,并不是这样一个有魄力的、冷静的、理性的领导。
俗话说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明末的概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