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陈友谅大军兵临城下,朱元璋差点投降,一个书生帮他逆转局势

陈友谅大军兵临城下,朱元璋差点投降,一个书生帮他逆转局势

陈友谅大军兵临城下,朱元璋差点投降,一个书生帮他逆转局势

文|历史的故纸堆

朱元璋成为红巾军大元帅之后,又攻下了应天府(今南京),开始执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准备将应天府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进行巩固。应天府的城墙被朱元璋修得异常坚固而雄伟,大部分都是用整块的花岗岩或条石砌成。应天府的城墙光是城门就有13座,有的还建有“藏宝洞”,战时可供士兵休息和存放战备物资,这种特殊设施在中国古代的其他大型城市中极为少见。

面对陈友谅的大军压境,朱元璋赶紧召集部下商讨对策。有许多将领认为,与陈友谅相比,己方力量相差太大,不如趁早投降;有的主张逃到钟山据险而守;也有人主张拼一死战,如果失败了再逃跑,万一赢了呢?

听了部下七嘴八舌的议论,朱元璋一时之间也拿不下主意,那时候他的实力确实非常弱小,或许暂时委身于陈友谅麾下也是个不错的办法,日后再见机行事,东山再起也,建立一番更大的功业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朱元璋发现,在大家议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时候,大帐的角落里站着一个书生一言不发,虽然是新来的,但朱元璋看他神情,不像是因为紧张或者害羞才没有发言,而似乎是一种不屑,这就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了。散会之后,朱元璋特意把这个书生留了下来,问他有什么主意。

书生叫刘基,是浙江青田人,他一开口就非常犀利:“我看那些主张投降和逃走的人就该杀!”朱元璋知道,敢说这种话,刘基一定早已有了破敌的计策,于是便问他用什么办法打败强大的敌人陈友谅。刘基说:“敌人远道而来,我们以逸待劳,还怕不能取胜?您如果多用财务赏赐将士,再用伏兵之计,针对汉军远来疲惫的弱点进行痛击,打败陈友谅就大有希望。”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这番话满心欢喜,两个人又商议了具体的细节,不久就把计策定了下来。

按照朱元璋和刘基的计划,军中一位曾经与陈友谅熟识的部将康茂才给陈友谅写了一封信,假装诈降,答应做他的内应,与陈友谅约定让他兵分三路攻打应天府。这样做一来是麻痹陈友谅,而来分散他的兵力,减轻己方的压力。这封信,是由康茂才的一个老仆送给陈友谅的,这名老仆曾经在陈友谅手下当过差。因此陈友谅在接到这封信之后非常的高兴,并没有怀疑其中有诈。

与此同时,朱元璋派出手下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兵分几路在沿江几个重要关口埋伏,自己统率大军守在卢龙山,只等陈友谅自投罗网。

后来,陈友谅果然亲自带领全体水军出发,直接前往约定地点江东桥,步兵则分兵几路从另外的方向进攻应天府。哪想到,在江东桥按照约定的信号一连喊了几声,都没人答应,陈友谅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急忙命令船队撤退。可是这时候再撤退显然已经晚了。埋伏在岸边和水港里的朱元璋部队一起杀出,陈友谅的水军遭遇突然袭击,被杀死和落水淹死的将士不计其数,两万多兵士,一百多艘战船被朱元璋俘获。陈友谅本人在部将的殊死保护下,总算逃了命。

这一仗打得陈友谅大伤元气,朱元璋的声势却越来越大,本来缺乏得力水师的他,这次不但收编了大量经验丰富的水兵,还获得了100多艘战船,等于凭空多了一支强大的水军。而这一切的成功,都与那位书生刘基有关。此战过后,刘基在朱元璋军中的地位直线上升,成为主要谋臣之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书生,投降,朱元璋,逆转,刘基,应天府,水军,兵临城下,陈友谅,大军,观点评论,康茂才,朱元璋,刘基,江东桥,陈友谅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书生,投降,朱元璋,逆转,刘基,应天府,水军,兵临城下,陈友谅,大军,观点评论,康茂才,朱元璋,刘基,江东桥,陈友谅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书生,投降,朱元璋,逆转,刘基,应天府,水军,兵临城下,陈友谅,大军,观点评论,康茂才,朱元璋,刘基,江东桥,陈友谅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