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如果没有他,李时珍连同他的《本草纲目》,将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如果没有他,李时珍连同他的《本草纲目》,将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开篇声明:本文为笔者原创图文,欢迎关注@九州历史杂谈 带给你别的平台所没有的历史哲思。

九州配图:李时珍与他的巨著《本草纲目》

导言

今人说起

李时珍

其人和

《本草纲目》

一书,想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若细问起来,估计绝大部分人也只知晓李时珍是著名的“

药圣

”,而《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国古代

药学经典

殊不知,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李时珍不过是一名没有什么声名的普通郎中而已,更谈不上有“药圣”的响亮名头了。

九州配图:万密斋和李时珍

正所谓“

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

”,李时珍能够在百年之后被后人尊崇为“

药圣

”并与“

医圣

万密斋

齐名,主要就是源于这部耗费他

毕生精力

的药典巨著

《本草纲目》

。然而,这部药学大部头在成书之后的十数年间,居然无人问津,不为时人所知晓,一直等到李时珍死后三年也就是成书十八年后才得以刊印出版,渐渐为世人所熟知。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要知道事情原委,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李时珍其人以及《本草纲目》的成书始末。

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成书始末

李时珍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瓦屑坝(今博士街),字

东璧

,晚年自号“

濒湖山人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卒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享年76岁。

九州配图:李时珍影视剧照

李时珍祖上是

医学世家

,祖父是位铃医(走方郎中),其父

李言闻

曾担任过

太医院例目

,算得上是当世名医了。因为古代的郎中尤其是民间郎中,其社会地位较为低下,收入也仅仅能够养家糊口而已,因此,他父亲不希望儿子再子承父业,于是从小便让李时珍苦读圣贤书以求得功名。只不过,李时珍自幼对行医颇为热爱,虽然在14岁之时就顺利中了

秀才

,但此后学业长进不大,先后参加三次乡试均未中第,于是在父亲的同意下决心

弃儒学医,钻研医学

随父行医多年后,时年33岁的

李时珍

,因治好了

富顺王朱厚焜

的儿子的病而在楚地医名日显,之后任职于楚王朱英裣府上的“

奉祠正

”,兼管良医所事务。此后,38岁的李时珍又被举荐到

太医院短暂任职

。在王府和太医院的这一段时间,他博览了皇家珍藏的包括

《本草品汇精要》

在内的诸多医学典籍,接触到了许多平时难得一见的药材,为后期的钻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九州配图:李时珍

年近不惑的李时珍辞任太医院的工作回到了老家开始行医坐诊,并开始将后半生的精力投入到了对药材的研究当中,并着手以

《证类本草》

为蓝本开始编写

《本草纲目》

一书。期间,为了纠正此前各种药典中的模棱两可之杂乱之处,以及解开许多疑难问题,李时珍既“

搜罗百氏

”,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八百余种;又“

采访四方

”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

“考古证今、穷究物理”

,记录上千万字札记。

九州配图:李时珍亲自实践

“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本草纲目》王世贞撰序文

最终,历经

27个寒暑

的不懈努力,在其次子

李建元

以及弟子

庞鹿门

的协助下,李时珍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

《本草纲目》

一书的初稿。全书按药物类别以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52卷,约190万字,堪称举世之作。

“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亦粗大备,僭名曰《本草纲目》。”——《本草纲目》王世贞撰序文

此后的十年间,直至李时珍去世的前三年(公元1590年),这部书又先后进行了

三次考证修订

,最终完成了终稿,如此算来,前后共历时40余载,可谓毕生心血浇注而成。

九州配图:《本草纲目》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6年),也就是

李时珍死后的第三年

《本草纲目》

一书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印发行,这部巨著终于得见于世。

《本草纲目》成书之后,为何十数年无人问津?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时年76岁的

李时珍

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在他生前,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让这部倾注他毕生心血的

《本草纲目》

出版刊印以流传于世。然而,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他花了十数年的功夫四处奔走寻求出版,都没能在死之前看到自己毕生的愿望得以实现,终而抱憾九泉。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一部经典巨著,怎么会十几年间没有一家书商愿意将其刊印出版呢?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仔细研读了《明史》、《王世贞年谱》、《李时珍传》以及《本草纲目》序文等史料,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似乎找到了较为确定的答案。

《本草纲目》之所以成书后十数年间未能得以出版发行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文稿体量太大,刻印成本极高。

要知道,明朝时期虽然已经有了

活字印刷术

,但是对于文稿体量这么庞大的一部书来讲,其刻板、排字所耗费的成本远高于印刷本身。因此书商们都担心赔本赚吆喝,没人愿意承接这档子生意。加上李时珍本身只是普通行医之人,家里并没有足够的财力去促成此事,全赖书商的意愿。

九州配图:活字印刷

其二,配图极多,对印刷的技术要求较高。

《本草纲目》全书所附

药物形态图

多达1100余幅,这样的书稿可不同于其他书类,这些药物形态图对于文字的辅助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如何尽量真实的反映原稿的附图信息,就非常考验刻板的技术水平了,而且成本也非常高。因此,大部分实力一般的书商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九州配图:药物形态图

其三,作者李时珍在当时并非当世名医,声名不够响亮。

李时珍虽然在楚王府当过

“奉祠正”

,也在

太医院

短暂干过一段时间,但他最多也就是在湖广一代有点名气,与当世名医这样的头衔相比还相距甚远。再加上他的家族也不显赫,地位也很普通。因此,

“重利”的书商们

哪里会去管你的书到底有多大的科学价值,自然不会接活。

九州配图:李时珍当时只是普通郎中

其四,这样一部大部头,也没有名家作序。

如前文所述,

《本草纲目》

一书李时珍花了近30年在其次子

李建元

和弟子

庞鹿门

的协助下完成的,既

没有官方背景

没有其他名家参与

,因此书成之时的初稿,并没有任何一个人为其作序,更别提当世名家文豪了。

这样的情况下,既无官府资助,又无名家推荐,加上又是190余万字的大部头,更加无人问津。

由此可见,综上四点原因,让这部药学巨著差一点便被埋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若果真如此,那今天的我们很大概率是见不到如此完整而又被称作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医药学著作了。那么,李时珍这位中国古典医药学巨人也必然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更不可能有“药圣”之名了。

《本草纲目》最终得以刊行,全赖于一个文坛泰斗

如前所述,早在

万历六年

(公元1578年),

李时珍

便已完成了《本草纲目》的

初稿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成书两年始终没有书商愿意将其出版。在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也就是成书后次年,李时珍先后到湖广一代的

黄州、武昌

等地联系《本草纲目》

刻印

之事,无果。无奈之下,李时珍又只身顺江而下奔赴金陵城(南京)寻求书坊,彼时的南京是文华之地,大小书商很多,然而不论他怎么费尽口舌,都没有一个书商愿意承接刻书事宜。

此后数年,李时珍常为刻书之事劳神,四处奔走接洽,却注定徒劳。

奔波两年无果之后,不知是受了何人指点(一说是他的长子李建中,一说是南京的书坊老板),李时珍决定去找当时的

文坛泰斗王世贞

求序。当时的王世贞堪称

天下文宗

,有着“

后七子之首

”的尊号,且已经独领文坛十数年,其影响力不可小觑。

试想,如果王世贞愿意赐序一篇,那以他在文坛和世人眼中的地位和号召力,这部书要想找到书商承印刊行便会容易的多。

九州配图:王世贞画像

想法是很好的,但是之于

王世贞

愿不愿为其作序甚或是愿不愿意接见他都是个天大的疑问呢。然而,急于出书的李时珍管不了那么多,决定躬身拜访,尽力一试。

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秋,已然

63岁

的李时珍用

“青囊”

装满书稿,再次从蕲州出发顺长江乘船东下南京,日夜兼行几经辗转来到了

王世贞家

所在的

江苏太仓“直塘”镇

“楚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予弇山园谒予,留饮数日。予窥其人,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装,无长物,有《本草纲目》数十卷。”——《本草纲目》王世贞所作序

九州配图:王世贞的弇山园

另外,在王世贞所著的

《弇州续稿》

中对于李时珍的来访,也曾有一番描述:

“蕲州李先生见访之夕,即仙师上升时也。寻出所校《本草》求序,戏赠之。”

李叟维稍直塘树,便覩仙真跨龙去;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玄晏先生序。

华阳真逸临欲仙,误注本草迟十年;何如但附贤郎舄,羊角横抟上九天。

从上述两处记载来看,

李时珍

在太仓直塘镇登岸之时,恰逢

王世贞

所拜的仙师(即指

昙阳子王焘贞

,一名在当地非常有影响力的道姑)羽化之时,王世贞正忙着为她操办后事并准备为其立传。李时珍只好硬着头皮登门拜访,出乎他意料的是,王世贞居然毫无阻拦的接见了他。李时珍表明了自己的来意,从满满的

“青囊”

中取出几十卷的书稿摆在王世贞的面前,并把自己写《本草纲目》的目的、如何成书得过程以及成书之后两年多来四处奔波无人刊印的苦恼一股脑子的向王世贞一一倾诉。王世贞深为感动,于是

“留饮数日”

,和他深入了解和探讨了一些书稿内容,最后同意认真拜读后为其作序。

九州配图:李时珍拜见王世贞影视剧照

可能有些朋友会问,王世贞为何不当即为他作序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无非三个原因:

首先

,王世贞虽然将李时珍“留饮数日”,但当时正逢他的道师昙阳子羽化之事,他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细读李时珍所献文稿。

其次

,王世贞既然是当时的文坛泰斗,做学问的态度定然是十分严谨高标准的,在没有完整通读全书的情况下,不可能随意为之,以免错漏百出贻笑大方。

再次

,王世贞在粗读李时珍留下的初稿之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他让李时珍从新校正修订,这才有后来的三易其稿。

第四

,在李时珍拜访他的后面几年里,王世贞饱受病患,身体每况愈下,加上又被朝廷起用外任为官,公事也较为繁忙,估计也没有心思和完整的时间来通读全稿。

于是乎,为《本草纲目》作序一事,便一拖再拖,一直等到了

万历十八年

(公元1590年)

王世贞

辞官归故里,对李时珍最后送来的经过三次修订的文稿时,克服右眼已经失明的困难又完完整整的仔细研读之后才

正式起笔

。便有了现在《本草纲目》卷首的序言,虽然短短

640个字

,却非常精辟,对此书以及李时珍本人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这篇序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联系笔者索要)

九州配图:王世贞所作序文截图

万历十八年

(公元1590年)冬,为《本草纲目》作完这篇不朽序言的

王世贞病逝

。李时珍拿到了王世贞的亲笔序文后,感激涕零之余,便开始在南京城四处接洽刊印之事,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

南京书商胡承龙

立马答应承印《本草纲目》全书。

然而,这部鸿篇巨制实在太长、太复杂了,仅校对和刻板就花了足足四年有余。就在

李时珍

期待着临死之前能够一睹自己的毕生心血得以面世的过程中,他也油尽灯枯,于万

历二十一年

(公元1593年)含恨谢世了,享年76岁。

九州配图:金陵本《本草纲目》摄元堂刻本

万历二十四年

(公元1596年),也即李时珍去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一书终于在书成十八年后在南京出版500套,史称“

金陵本

”。

因此来说,《本草纲目》能够得以刊行面世,王世贞其功至伟,如果不是他慧眼识珠且践行君子之诺,那后世的我们定然难以看到这本古典医学巨著了。

九州君评

今天,《本草纲目》已成为中国古典医药学的不朽巨著,其重要性和对后世的意义不言而喻,无须赘述。李时珍直到去世之前都未能亲眼目睹它的问世,诚然有些遗憾,但比起因为无法出版而让此书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的话,他又是异常幸运的,也是后世之幸。

九州配图:《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

王世贞和李时珍两个同时代的大家,虽然术业各有专攻,一个如日中天的当世文宗,一个却是默默无闻的平民郎中,看起来是毫不相干的两人,未曾想却因为《本草纲目》一书而产生了堪称伟大的交集。通过此文的讲解,希望我们在感谢“药圣”李时珍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应当真诚的感谢一下王世贞识珠辨玉。

参考资料

1.《王世贞年谱》

2.《明史·卷二百八十七·王世贞传》

3.《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4.《李时珍传》

声明

1.图片多源于网络,首先感谢图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之处或观点不一,请留言探讨,谢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药材,李时珍,历史,药学,九州,成书,药物,本草纲目,万密斋,公元,消息资讯,李时珍,王世贞,书商,本草纲目,南京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药材,李时珍,历史,药学,九州,成书,药物,本草纲目,万密斋,公元,消息资讯,李时珍,王世贞,书商,本草纲目,南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药材,李时珍,历史,药学,九州,成书,药物,本草纲目,万密斋,公元,消息资讯,李时珍,王世贞,书商,本草纲目,南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