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借给了赵明诚。一个是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善作诗词的奇女子,一个是家世显赫,才情出众酷爱古玩的太学学子。
他们郊游踏青、饮酒作诗、研究古玩;他们夫妻恩爱、相敬如宾,过着幸福甜蜜的婚姻生活。但短暂的甜蜜过后,李清照与赵明诚却过上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新婚不久便两地分居,对李清照和赵明诚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他们饱受相思之苦。孤寂的李清照,唯有用诗词来抒怀她那段煎熬的时光。
李清照写了很多思念赵明诚的词,像著名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行香子·七夕》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也是其中之一。
那是一个秋天,李清照独自泛舟湖上。一声雁鸣,一行南归的大雁,勾起了她思夫的情绪,是啊,很久没有收到赵明诚的来信了。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叶残了,荷花的香味早已闻不到了,而家中床上的竹席也已冰凉,真是天凉好个秋。轻轻提起丝裙,独自登上一叶小舟。
仰望天空,在那白云舒卷的地方,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寄来书信?此时的大雁也都拍成人字南归了,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自,自在地飘零,水,也自顾自,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着两处的闲愁。
这世间最难排遣的便是这一点相思和一点离愁,它刚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地缠绕上了心头。
“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用词细腻,“视”红藕、“嗅”花香、“触”凉席,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全方位细致的描写,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而“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个“轻”、一个“独”便写出了李清照的孤寂。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用“雁”和“西楼”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更加突出了她对赵明诚的思念之情。
寂静的秋夜,连蟋蟀的鸣叫都听不到了,如霜的月色满庭,而李清照独自一人倚着西楼栏杆思念赵明诚,心想哪怕来一封信也好。此情此景,此时的李清照真是我见犹怜。
“花自飘零水自流”,写出了就像“落花流水”一样,人间的“别离”是那么的无奈,又让人无助。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时候的赵明诚也在思念着自己吧。李清照通过词句,表达出夫妻间的相爱,她的相思绝不是“单相思”,而是双向的。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句可能是这首词中大家最熟悉的句子。“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写出了李清照对赵明诚思念的程度,就算想把心思放到其他地方,尽量不去想他,但无论如何都做不到。
这首词的上阙,李清照通过“红藕”、“兰舟”、“雁字”、“西楼”这几个意象,加上“轻”、“独”来表达她对赵明诚的相思之意。而下阙,则通过“花与水”、“眉头和心头”来抒发李清照对赵明诚的相思情愫。
婚后的李清照开启了她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婚姻很幸福、爱得很甜蜜。但总是聚少离多饱受相思之苦,痛并快乐着。
对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好几个说法,有说是婚后赵明诚还在太学上学,虽说夫妻都在京城但赵明诚却不能住在家里;有说是赵明诚婚后负笈远游,夫妻两地相隔;
还有人说,因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与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政见不合,赵挺之被诬陷为李格非元佑党,他不得不带着家小离开汴京,而李清照也无奈的跟着父亲回老家去了。
其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不重要,因为他们夫妻分离,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才有了这一首首千古绝唱式的相思词。不管她是发牢骚也好,借词抒怀也罢。
婚后的李清照很苦,但这只是她凄苦人生的开始。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