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5年5月,仅在位10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驾崩,按照明朝初期制度,妃嫔要活人殉葬。
起初确定的殉葬名单有6个人,最后只有5位妃嫔陪葬,幸运躲过一劫的是敬妃张氏,她因“勋旧之后”被特别恩赐免于殉葬。
这里所说的“勋旧”人物指的就是朱棣麾下头号猛将张玉,他位列“靖难四公爵”,被明成祖朱棣追封为荣国公,张玉家族的地位甚至超越徐达家族,成为明朝第一勋贵。
今天,透过史料还原这位智勇双全的靖难名将。
1343年,张玉出生在今天的河南开封,他官至枢密院知院,在元朝,汉人能够做到这个官阶已经很不容易了。
洪武元年,朱元璋指挥大军攻克元大都,结束元朝对中原的统治,张玉便跟随元顺帝逃亡漠北。直到洪武18年(1385年),张玉才投降明朝。
起初,张玉并没有受到重用,到了洪武21年,朱元璋命永昌侯蓝玉率军北伐元朝残余力量,由于张玉对塞外情况非常熟悉,于是随军出征。
在这次战役中,蓝玉带领明军直达捕鱼儿海,随后突袭北元军队,俘虏北元皇室成员120余人、官员3000人、将士百姓7万余人,基本摧毁北元官僚体系和军事力量。
明太祖朱元璋对此战成果极为满意,册封蓝玉为凉国公,张玉也因战功被封为济南副千户。
3年后,张玉再次跟随蓝玉大军北伐,并率领部将驱赶前来犯境的元朝军队,一直追击刀鸦寒山。
张玉得胜归来后,被调任燕山左护卫,归属燕王朱棣管辖。
在洪武26年和洪武27年,朱棣先后率军出塞征战,在黑松林之战、征讨野人部落过程中,张玉不仅展现出悍将的勇猛,还表现出不凡的战场智慧,受到朱棣的重视。
在朱元璋册封的众位藩王当中,朱棣的军事能力是非常突出的,自从就藩北平后,朱棣常年在军营中摸爬滚打,他极为重视结交猛将谋臣,坦诚直率的性格也赢得众多将领的追随。
在燕王朱棣的部将中,他格外重视张玉、朱能,将他们视为左膀右臂,但是张玉和朱能也各有特点,张玉善长谋略、朱能擅长打仗。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张玉的年龄,他出生在1343年,比朱棣足足大了17岁,而朱能出生在1370年,他比朱棣小10岁,也就是说,张玉的年龄和朱能父亲差不多。
虽然在明史中说张玉善谋,但他首先是一位悍将,从他未来的表现可以明显感觉到。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称帝。
朱允炆曾做6年储君,对手握重兵的藩王叔叔深感不安,即便在朱元璋面前承诺仁义感化,万不得已才动用军事力量,朱元璋去世不足三个月,建文帝以雷霆手段削藩。
第一个遭殃的藩王是周王朱橚,为什么会选择朱橚呢?因为他是朱棣的同母亲弟,建文帝最忌惮的是朱棣,此举是为了剪除燕王的羽翼,以便将来对付燕王。
随着建文帝接连削掉5位藩王,朱棣身边的将领谋士纷纷劝说起兵,张玉也支持朱棣举兵,但他提出要“谋定而后动”,悄悄进行军事起兵的准备工作。
1399年,建文帝刺探到朱棣暗中打造兵器、囤积粮草的消息,密命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都指挥副使张信逮捕朱棣。
不料,张信提前向朱棣透露消息,朱棣安排张玉、朱能带人提前埋伏,在燕王府邸活捉张昺、谢贵。
朱棣对麾下将士哭诉一颗忠诚之心,结果遭到朝廷如此迫害,随即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爆发,也进入张玉的高光时刻。
虽然朱棣的封地是在北平,但城市的管理权仍然在朝廷手中,因此朱棣首先要控制北平城。
张玉带着燕军按照预定计划,很快便控制北平城的9个城门,在此过程中,张玉不仅武力控制城市,还广泛安抚北平的百姓,仅仅3天时间,张玉就彻底稳定北平城。
当时,都指挥使马宣从北平逃走,试图联合蓟州兵马重新夺回北平城。
就在这时,张玉建议主动进攻,朱棣采纳了张玉的计谋,派遣朱能率精兵突袭蓟州,成功杀死马宣。与此同时,张玉也受命率燕军攻打永平、密云,将两地精锐部队全部收编进燕军,让朱棣实力得到极大提升。
当建文帝在南京接到朱棣起兵的消息,张玉、朱能等人已经攻占多个城池,帮助朱棣拓展大片领地。1399年8月,建文帝朱允炆调集30万朝廷兵马讨伐逆贼朱棣,负责统兵的是开国老将耿炳文。
朱棣虽然暗中筹备起兵,但他仅仅是一位藩王,相对于朝廷大军来说,燕军在数量上还是处于劣势。再加上朝廷领军的是名将耿炳文,导致朱棣麾下很多部将有怯敌情绪,在此关键时刻,张玉主动站出来,提出自己的战略计谋。
张玉结合耿炳文的排兵布阵情况,发现南军潘忠、杨松驻扎的鄚州将会扼制燕军南路,于是建议首先擒获两位敌将,占据战略要地鄚州。
擒敌占地是张玉的真正目标,但他并没有选择直接攻城,而是建议朱棣攻打南军驻扎在雄县的先锋部队,随后在半路上埋伏前来支援的潘忠、杨松。
张玉的计谋让众位将领信心倍增,朱棣命张玉担任燕军先锋,趁中秋之夜奇袭雄县,随后按照计划在月漾桥设伏,生擒潘忠、杨松,乘胜一鼓作气攻克战略要地鄚州。
这还只是开始,张玉亲自到前线观察耿炳文的军营,发现南军纪律涣散,建议燕军“兵贵神速”进攻耿炳文驻扎的真定,张玉率领燕军“击敌于半渡”,耿炳文大军溃败而逃,损伤3万余人,无奈退回真定城死守不出。
建文帝得知耿炳文大败的消息,立即换上曹国公李景隆担任统帅,朱棣并没有将李景隆放在眼里,选择北上攻取大宁,彻底解除燕军南下的后顾之忧。
张玉再次担任燕军先锋,在2个时辰内攻破大宁,斩杀大宁卫都指挥朱鉴,经过此战,朱棣将宁王朱权的兵马全部收归己有,尤其是战斗力强悍的朵颜三卫,在靖难之变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明成祖朱棣能够取得天下,是从攻克大宁开始的,由此也可以看到张玉的功劳。
在朱棣攻取大宁的这段时间,李景隆率领南军围攻燕王老巢,幸亏有世子朱高炽、姚广孝以及发妻徐妙云驻守北平城,李景隆久攻不下,听说朱棣率军回援,只能无奈撤退。
当朱棣到达会州的时候,他将燕军分成前军、后军、左军、右军和中军,授命张玉统帅中军。1399年11月,燕王朱棣与李景隆相遇在郑村坝,这里距离北平城只有20里路程,张玉率领中军连破南军7座大营,南军之中没人能够抵挡骁勇的张玉。
张玉越战越勇,率领麾下部将一路杀向北平城,守城的士兵从城内杀出,内外夹击之下,李景隆大军溃败逃窜。
几个月后,张玉跟随朱棣攻破广昌、大同等地,李景隆将溃散的南军重新收编,准备再次攻打北平城。
张玉仍然建议“兵贵神速”,受命率燕军快速抢占白沟河阵地,张玉提前3天赶到这里,以逸待劳,等李景隆大军来到,张玉带领精锐骑兵袭击南军,李景隆再次遭遇大败。
在四年的靖难之役中,前期的战役打得更为艰苦,因为朱棣的实力并不足以对抗朝廷,必须有以少胜多的战役,在燕军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先击败耿炳文、后连败李景隆,朱棣麾下猛将贡献很大,但是在这些将领当中,张玉的战绩是最大的。
李景隆在白沟河战败后,先是逃到德州,张玉随后赶到攻克德州,李景隆继续逃往济南。1400年5月,朱棣和张玉围困济南城,但是由于城中有铁铉和盛庸死守,朱棣围城三个月都不能攻克,最后选择主动撤兵。
当年10月,朱棣命张玉攻打沧州,顺利破城并擒获守将徐凯,张玉大胜而归。
1401年1月,朱棣亲率大军攻打东昌,即今天的山东聊城。朱棣为什么会选择攻打东昌呢?因为这里距离济南很近,在地理上形成犄角之势,对于攻打济南很重要。
东昌城的守将是历城侯盛庸,这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硬汉将领,杀牛犒劳麾下将士,决心誓死抵抗燕军,命令大军背靠东昌城列阵迎战燕军。
朱棣非常重视此战,燕军精锐倾巢而出,朱棣亲自率领骑兵冲击南军左翼,随后又冲杀南军中坚。就在燕军拼命厮杀的时候,南军另外一名悍将平安率军前来支援盛庸,朱棣陷入盛庸大军的包围,多次想要突围都失败告终。
张玉、朱能两位猛将看到朱棣被困,立即从两个方向冲进敌军重围,结果朱能率先找到朱棣,并且在朱能的掩护下顺利突围。
然而,张玉并不知道朱棣已经被救走,在南军包围圈中反复冲杀寻找朱棣的身影,斩杀南军将士数十人,身体多处伤痕、血流不止,最终力竭战死,终年58岁。
在《明史·张玉传》中这样记载:
在《明史·盛庸传》中,同样可以印证张玉救主战死。
自靖难起兵以来,张玉是朱棣损失的首位核心将领,退回北平的朱棣悲痛万分,众位将领跪下向朱棣磕头请罪,朱棣说“战场胜败是兵家常事,不必计较,痛心的是失去张玉,在这样艰难的时刻,我失去一位极好的辅臣。”
朱棣说完之后,泪流不止,身边的众位将领都痛哭流泪。
仅仅1年之后,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史称明成祖。不久,朱棣论功封赏靖难功臣,他册封四位靖难公爵,丘福被封为淇国公、朱能被封为成国公、张玉被封为荣国公、陈亨被封为泾国公,其中张玉、陈亨已战死沙场,是死后追封的爵位。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率军北伐,他曾谈起靖难之役的功臣,朱棣说“吾倚玉足济大事”,由此可见,在朱棣心中,张玉对靖难之变的贡献程度。
从1390年调任燕山护卫算起,张玉共追随朱棣10年时间,但这段时间是朱棣“最危险”的创业期,张玉凭借着自身的骁勇与智谋,忠心耿耿地帮助朱棣由弱变强。
在徐竑撰写的明朝名臣传记中,认为“张玉才备智勇,论靖难功当第一”,将张玉评为靖难第一功臣。
由于张玉的年龄大,他的儿子张辅也参加了靖难之变,在朱棣封赏功臣时,张辅被封为信安伯。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张辅并非依靠父亲才受封赏,而是依靠战功累积的。
永乐2年,朱棣派大军征伐安南,朱能担任主将、张辅是副将,没想到朱能在烟瘴之地突然病逝,张辅则负责统帅军队,此战胜利班师,张辅更受朱棣的重视。
后来,张辅受命3次南征,3次跟随朱棣北伐,永乐6年,张辅被封为英国公。
明仁宗朱高炽加封张辅为太师,掌管中军都督府。明宣宗登基之后,张辅时平定汉王之乱的核心将领。还有特别厉害的地方,在明太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时,张辅都是托孤大臣。
张玉的儿子并不多,只有三个,但他们都非常优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精英教育。比如次子张輗担任中军都督府右都督、太子太保,被封为文安伯;三子张軏则更厉害,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的支持者,多次率兵平叛,被封为太平侯,赏赐丹书铁券,死后追封为裕国公。
在张玉和他的儿子们当中,张玉被封为荣国公、长子张辅被封为英国公、三子张軏被封为太平侯,在当时,仅张氏家族就有“两公爵一侯爵”,显赫一时。
纵观明朝的勋贵阶层,大多数家族后代都是凭借父辈爵位度日,只有徐达的后代的魏国公、定国公两脉相对较为兴旺,反观张玉家族,显然已经超越徐达家族,成为明朝第一勋贵家族,尤其是英国公张辅的后代,掌握明朝兵权长达百余年,与明朝有始有终。
在《战国策》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族强盛依靠的是代代踏实奋斗,溺爱孩子是不会带来长久幸福的,张玉家族“忠诚低调”的家训,也是值得后世思考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