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失业了。
他说了些老板不喜欢的话,写了些讽刺老板新制定的规章制度的诗,终于被同事捅了上去。
老板其实还是很喜欢他的,因为他是大宋无限责任公司——其实也就是不负责任——创建百年以来,第二个在公司最高考试里,夺得第三等的人。
一等二等,都是空置的,第三等,最高了。
在此之前,他和弟弟苏辙双双高中进士之时,仁宗皇帝就向老板娘说过,哇,今年好运气,两个来面试的,笔试成绩超棒,培养培养,将来都可以当CEO啊。
一朝天子一朝臣,现在,是神宗皇帝掌握着公司权力。
他觉得,爷爷和父亲几十年,放得太松了,公司干部们因循守旧,毫无进取之心,只想平平安安过日子就算了。我不搞点大动作,怎么证明我们这一支很牛逼呢?
是的,他父亲是赵祯的养子,如果不是爷爷的儿子全部死光光,怎么轮到得我们呢?
我们必须证明自己跟爷爷一样行,甚至,更行。
苏轼不这样看,他觉得那些新搞法,太折腾了,今天这样,明天那样,老百姓都没时间种地好不好……都没买盐好不好……
苏轼不知道,当自己说出这些话,并且身边有一大帮子认同他的人,各单位都有一些人把他当成意见领袖时,就该倒霉了。
还好,没死,只是失业了。
他从来就没想着要留钱。
之前一帆风顺啊,哪怕有点小挫折,也不过让他到杭州做通判,生活得逍遥自在。他怎么知道,这次,不但不让他管事,变成闲人一个,连俸禄,都要停了呢?
他向朋友章子厚诉苦:
然轼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随手辄尽……但禄廪相绝,恐年载间,即有饥寒之忧。
领到工资,想用就用,手缝从来不知道要紧一点。
幸亏有个好老婆,知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偷偷存了一些。
但,也坚持不了多久啊。
怎么办?
那就只有量入为出了。
他给学生秦观的信里写道: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
一家二十多口,都要吃要用,只好能省就省了,省到不会饿死就好了。
每月取4500文,分成30分,挂在房梁上,每天早上取下一袋,绝不能超支,用不完的,就放到大竹筒里收着,免得哪天来了客人,连只鸡都买不起啊。
其实,他是不希望别人来的,倒是经常到别人家蹭饭蹭酒,甚至几天不回。
(图源PEXELS)
久住让人厌,常来亲也疏,苏轼这蹭饭的功夫,还是别去学了,就学学他怎么节流就行。
失业了,本来就很心焦,看着每天都在少的钱,听着父母的唠叨,妻子的埋怨,儿女的吵闹,邻居们异样的目光,抑郁也就不期而至。
节流治标不治本,还得去开源。但连你这样优秀的、努力的人都失业了,工作哪里那么好找呢?
所以,排遣心中的郁闷,就成了当务之急。
亲人会催你,邻居会笑你,但,你要看得起自己,越是急躁之时,越要沉得下心。
苏轼在两封信里都提出:
然俗所谓水到渠成,至时亦必自有处置,安能预为之愁煎乎?
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今朝有酒今朝醉,已被苏轼证明是错误的,但明日愁来明日愁,却是让今天能坚定信念,一往无前的基础。
不要把明天可能会有的煎熬,叠加在今天的忧愁之上,那样只会更多消磨你的志气,放缓你的脚步,连今天都可能白白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