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高祖李渊为什么起兵反隋,是迫不得已,还是精心谋划

唐高祖李渊为什么起兵反隋,是迫不得已,还是精心谋划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遍及全国各地,到了公元617年就形成了李密,杜伏威和窦建德领导的三支农民军。

农民起义军主要是在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活动,牵制了大量的隋朝军队,然后将隋王朝的统治集团分割于江都(江苏扬州)、洛阳,长安这三处。

这就使隋王朝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就在这个时候,隋朝的一些贵族和地方豪强也趁机而起,纷纷占据地方州县,建立割据政权,称王称帝。

李渊父子也就在这样的形势下,于公元617年,在山西太原起兵。

李渊在隋朝的时候就是地方豪强,大贵族,在关东地区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其祖父李虎和宇文泰曾共同割据关陇地区,帮助宇文泰建立了北周政权,被封为柱国,死后追封为唐国公,其父世袭唐国公。

李渊是隋文帝的妻侄,与杨坚关系很好,隋朝取代后周后又被封为唐国公。

公元615年,隋炀帝杨广封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后改为太原留守,作为防御突厥的一支力量,

太原位于汾水之流,地处太行山和黄河之间,是夺取中原地区的必争之地。

隋朝将太原作为北方地区的军事重镇,在这里储存的粮食可供十年之用,当时一些地方豪强和农民为逃避战乱,纷纷居住在太原一带。

隋朝在关中地区的军队大部分被杨广带到了江都和洛阳,镇压农民起义军,关中地区的守备力量很是薄弱。

瓦岗军在洛阳又牵制了隋朝大部分军队。

这些都为李渊父子起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李渊起兵之前,突厥和刘武周不断南下侵扰隋朝。李渊派兵与其交战,屡遭失败,他生怕被隋炀帝追责。

再加上其子李世民眼见各地起义纷纷而起,也想趁机夺取天下。

刘文静与瓦岗军的李密有联姻的关系,被隋炀帝下狱关在了太原。刘文静就为李世民分析形势说:

“方今天下大乱,豪杰四起,隋炀帝巡幸江南,李密又围攻洛阳,如果我们能够乘势而起,取天下易如反掌。”

这些分析和建议更加坚定了李世民的决心,于是李世民积极准备起兵并通过裴寂劝说李渊。

起初,李渊对于起兵,很是犹豫不决,就在这个时候刘武周再次率兵侵占汾阳宫。随后,李世民对李渊说:

“父亲为留守,而盗贼窃拒离宫,不早借大计,危险马上就来临。”

李渊这才决心起兵反隋。

他利用当地老百姓对隋王朝出兵高丽的不满,让刘文静假借杨广的命令,征召太原、西和、雁门、马邑四郡,20~50岁的人当兵,以激怒人民起来反对。

然后又以反对刘武周南下侵扰的名义四处招兵,这样不到数日,就招募士兵万人,

李渊还秘密将其在河东的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及在关中的女婿柴绍召回太原,共商大计。

等一切准备就绪后,在5月15日,以勾结突厥为理由,将反对起兵的隋朝留守太原的副使王威逮捕斩首宣布起兵。

李渊原本就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大贵族,大官僚,他在起兵之后为了迅速发展壮大,夺取隋朝政权,采取了如下的策略和措施。

一、以拥护隋朝为旗号。

在隋炀帝被杀前李渊一直以拥护隋朝为号召,自称义兵,尊杨广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佑为帝,以麻痹隋王朝和争取忠于隋王朝的各个地方郡县。

二、注意军纪,争取当地老百姓的支持。

李建成,李世民为争取人心与将士同甘共苦,并要求部队对百姓秋毫无犯,士兵拿了老百姓的东西,他们要按价赔偿,并且不责怪士兵,以收揽人性。

三、麻痹瓦岗军李密。

李渊在起兵的时候,瓦岗军的势力很大,他写信联络李密,李密要求他亲自到河内结盟。

李渊不想去,就给李密回信,说自己已年过50,没有争天下的大志,并故意推崇李密“当今为牧,非你莫属。”

李密果然信以为真,十分得意。

第四、交好突厥。

李渊害怕自己向关中进军之时,突厥和刘武周会联合起来,袭扰后方,所以派遣使者并带着厚礼向突厥买马,借兵以壮声威。

从上面也可以看出,李渊采取的军事策略是以拥护隋朝为旗号,北联突厥,东结李密,然后乘虚而入,伺机夺取天下。

这是一个积极进取,而又比较稳妥的战略决策。

他的计划首先在于夺取关中。

关中是隋朝都城长安所在地,物产丰富,人口众多,进可以攻,退可守,据天下之上游的战略要地。

夺取关中,就等于取代隋朝,又利于东向以征天下。

李渊在河东起兵,靠近关中地区,而当时关中隋朝的兵力很是空虚,给了李渊夺取的机会。

李渊这一战略进军方向的选择,是颇有见地,而又符合当时形势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关中,李渊,隋朝,太原留守,李世民,李密,天下,突厥,隋炀帝,起兵,故事传记,李渊,李世民,李密,刘武周,太原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关中,李渊,隋朝,太原留守,李世民,李密,天下,突厥,隋炀帝,起兵,故事传记,李渊,李世民,李密,刘武周,太原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关中,李渊,隋朝,太原留守,李世民,李密,天下,突厥,隋炀帝,起兵,故事传记,李渊,李世民,李密,刘武周,太原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