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DU财经
经历了疫情三年,人们注定要在2023过一个不一般的春节,尤其是对于受压制已久的国产电影和影线来说,抓住这次的“复苏”机会,势在必行。
01 回暖的春节档
今年春节档的电影票房数,令人瞩目。
国家电影局初步统计显示,2023年春节档(除夕至正月初六)电影票房67.58亿元,观影人次1.29亿,分别同比增长11.89%、13.16%。其中春节档的六部电影票房分别为:《满江红》26.06亿元、《流浪地球2》21.64亿元、《熊出没·伴我“熊芯”》7.48亿元、《无名》4.93亿元、《深海》3.59亿元、《交换人生》2.9亿元。
从上座率数据看,观影人次为1.29亿,比去年上涨了13%,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已接近2019年春节档水平。部分一线城市的影院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火爆场景。
自疫情以来,春节档票房一直处于一个不断波动的状态。2020年因疫情形势严峻,春节档集体撤档;2021年因环境宽松出现了一波“报复性”线下观影热潮,春节档票房总计超过7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但随着疫情反复,2021年的良好表现并没能延续下去,2022年春节档仅有60.35亿元的票房,观影人次只有1.14亿,相较于疫情前的2019年下降了13.64%。直到今年,春节档才回到了疫情前的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电影局、猫眼专业版,壹DU财经整理
虽然今年春节档没有再现2021年的盛况,但总体扭转的趋势让大多陷入绝境的影院看到了一丝希望,尤其是与旅游、酒店等消费板块相比,线下院线表现出了更好的韧性和潜力。
考虑到消费者对于跨区域旅游还存在一定顾虑,线下观影显然是近期内更好的娱乐消费方式,有着更好的恢复潜力、速度和增长空间。
02 复苏良机之下,谁优先拿到入场券?
票房高是否意味着电影行业的“春天”到了?答案是不一定,毕竟电影行业的产业链足够长,且疫情之下,产业链各个环节受影响程度不一。
一部电影从提出到上映,需要经历三个主要环节:
(1)上游制片环节:包括投资、拍摄和后期制作,负责此环节的出品方通常能拿到33%左右的票房分账(除去3.3%的特别营业税、5%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后);
(2)中游宣发环节:发行公司负责对影片宣传发行、提高口碑知名度,一般拿到5-15%的分成;
(3)下游分发放映环节:院线先进行管理排片,然后在影院上映,其中院线拿分成的小头(一般小于10%)而影院可以获得大约一半的票房分账。
所以不难理解,一部电影的片方想收回成本,最少也要3倍票房的说法了。
虽然出品方成本高昂,但在困境下却是受影响最小的一个环节。作为电影行业的“常青树”,博纳影业的业务广泛,从影片投资制作到发行以及影院都有所涉及。
博纳影业近年来推出了《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机长》等爆款电影,稳稳把握了国内电影出品的份额,在疫情期间更是产出了2021年全年票房第一的大作《长津湖》以及今年的《无名》。
2019年,博纳营业收入已经突破30亿元,归母净利润也达到了3.15亿元。疫情之下,博纳业务大幅缩水,营业收入“腰斩式”下降了48.34%,全年只有16.10亿元收入和1.91亿元净利润,几乎倒退到了5年前的水平。
数据来源:壹DU财经整理
博纳影业的影片发行业务、投资业务、影院业务在2019年时还处于三足鼎立的格局,但随着疫情的发展,到了2020年,除投资(制片)以外的两项业务均严重下滑,分别只占28.96%和25.17%,而投资业务的收入占比则上升至46.67%,成了博纳影业接近一半的收入来源。
数据来源:壹DU财经整理
营业利润同样反映了各项业务的不同境遇。在2019-2021三年里,投资业务的营业利润在整体下行时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整体毛利率保持在了33%左右。发行业务的收入虽然波动较大,但受近些年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疫情影响导致电影线上化。原来的线下试映、见面会等等高成本宣发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线上媒体和平台等低成本形式,于是宣发成本得以一降再降。也因此,2021年博纳影业的宣发业务毛利率获得了高达89.68%的丰厚回报。
数据来源:壹DU财经整理
而同为电影行业龙头企业的万达电影,这几年总营收情况基本与博纳影业走势相同,但在利润上却相差甚远。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其超过一半的营收来源为院线影院票房,而这一部分和博纳影业一样产生了巨大的亏损,最终导致万达电影常年在亏损的边缘徘徊,股价也多年在10元左右震荡,最低时相对疫情前(2019年12月31日)下跌了近三分之一。
数据来源:壹DU财经整理
纵观整个电影行业,绝大多数企业表现与万达影业类似,为数不多盈利的企业如博纳影业、捷成股份,均有一个共性,就是以上中游的投资发行、宣发为主,而亏损的企业大多都源于线下院线和影院的业务。
因此,我们一直认为的电影行业亏损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应当理解亏损的源头和盈利的根本,才能对电影行业即将到来的“春天”充满希望。
03 希望在哪里?
仅仅从春节档的情况来看,线下观影一转颓势让各方都看到了希望,不过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担忧:线下观影的热潮能否持续下去?
小壹哥认为,影院院线和电影行业的未来要从消费者、影院院线以及影片制片多个角度来看待。
首先,消费者“有钱了”才能有更多的文娱消费。在疫情之前,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约8%-9%的增速同比增长,仅疫情发生的首年(2020年)大幅下滑。然而仅用一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就回归至7.89%,并且根据相关预测,2023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将恢复至7%以上。
数据来源:壹DU财经整理
快速恢复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表明,我国居民将有更强的消费能力,产生更多文娱消费机会。因此从消费潜力看,未来线下院线还有较大发展机会。
其次,电影工业硬实力的进步也让国产电影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全球电影历史票房前10名绝大多都是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其之所以精彩,离不开好莱坞长期电影工业化的结果。
今年《流浪地球2》的特效技术被评价“不输好莱坞大片”,太空电梯、巨大海啸、月球核爆等等震撼人心的场面,都少不了基础技术的支持。此外,在道具选取方面,制作团队也十分用心,并且得到了各方支持,包括徐工集团免费赞助的工程车、奥鲨智能提供的“真家伙”外骨骼机器人、中科曙光最新技术之一的“缸式”浸没液冷计算机等。
真实的道具也从侧面表明了我国的电影行业逐渐走向工业化发展阶段,硬核科技不仅仅停留在虚幻之中。总之,电影工业的进步也促使着更多消费者愿意为国产电影买单,推动整个行业的复苏。
最后,线下的院线端还需付出努力将消费者“带”回来。
受疫情影响,许多电影放映渠道已转至线上网络平台,如徐峥电影《囧妈》卖给抖音集团(原字节跳动),遭到电影公司抵制封杀等。
结语
从长远看,疫情远去,线下生活恢复正常。表面上看,线下影院恢复往时繁华指日可待,但需要注意的是,线下院线必须要考虑如何应对互联网的冲击,毕竟当前,“去电影院看”并不是人们“看电影”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