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的权力之争有时太过血腥,皇亲国戚可以骨肉相残,后宫妃嫔可以杀人于无形,那么朝臣之间为了互相倾轧,又能上演怎样一出闹剧呢?
万历元年正月十九日清晨,十岁的神宗小皇帝照例出宫上早朝,当队伍走到乾清宫时,忽见迎面贴墙走来一个身穿太监服饰的男子,此人神情紧张,腰间还挂着一把佩刀,看见御驾,不仅不躲避,反而急冲冲向小皇帝快步赶来!
数名护卫匆忙便向皇上靠拢,另外一些人便攘臂奋力冲上,人多力量大,顷刻便将佩刀男子按倒在地,先是一阵拳打脚踢,接着便将他绳捆索绑抓了起来,押送东厂审讯。
冯保作为皇上掌印太监,负责勘查刺客来历,经东厂人员一番大刑伺候,很快问出实情,原来此人名唤王大臣,天生头脑简单,原是戚继光军中一个逃兵,因生活无着落,暗恨朝廷,不知受何人指使,竟混入禁宫,险些冲撞了神宗皇帝。
冯保查清原委,一时不知如何办理,便私下去找内阁首辅张居正,商议对策。
张居正捋须想了想说:“戚将军乃本朝名将,现手握重兵,为国守土,此事万万不可牵连到他。不过,却能利用这个机会,除掉另一个人!”
言罢,轻轻在桌上写了一个“高”字。冯保见状不由喜上眉梢,向张居正竖起拇指,言道:“张大人果然高见,这与咱家想法竟是不谋而合。”说完,二人抚掌大笑。
这“高”字代表何人呢?文中代言,此人名唤高拱,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嘉靖时期进士,后经徐阶推荐,任文渊阁大学士,隆庆五年时升内阁首辅。
高拱素好读书,著作颇丰,只是性格急躁,向来以才自负,眼中不能容人,经常怒目圆睁,让人觉得有些专横跋扈。
话说神宗即位后,儿时的大伴冯保便进一步受到重用,很快升任掌印太监,帮着李太后教育小皇帝,平时神宗上朝,他就站在御座旁边,昂首挺胸。满朝文武见状大为震惊,尤其高拱见冯保权势显赫,内心无法容忍,便授意阁臣交相上疏弹劾他。
由此,冯保为求自保,暗中便联络上张居正,抓住高拱曾在穆宗驾崩后所言“十岁太子如何能治天下”的把柄,向太后、贵妃告状,太后因此将高拱革职回乡。尽管如此,冯保仍然不甘心,他怕高拱日后东山再起就麻烦了,所以必欲置其死地。
王大臣傻里傻气,一听只要供出高拱,自己不但能活命还能受重赏,那自然乐意,于是写下一份供状,签上字画了押。
冯保美滋滋地带着这份伪证上奏神宗,怎知小皇帝十分聪明,因他从小便认识高拱,根本不信高拱会派人害他,于是命冯保再次严审王大臣。
谁料隔墙有耳,消息很快传到外朝,百官顿时一片哗然,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冯保和张居正在联手暗害老相国高拱。
礼部尚书杨博与御史葛守礼一起找到张居正,求他手下留情,然张居正却假装糊涂,说此事乃皇上指派东厂负责,自己毫不知情。
葛守礼性情暴躁,当面以身家性命担保高拱绝非叛逆之人,杨博也劝道:“高公只是性情急躁,决不会干出此等傻事,还请张大人秉承公道,万万不要让东厂牵连无辜,最后闹得不可收拾啊!”
张居正无可奈何,末了只好答应帮忙,便问杨博自己该如何处理此事?杨博劝他请一位勋贵大臣出面审理刺客就行,张居正沉吟片刻,只好答应下来。
不久,神宗取得张居正首肯,下诏命冯保与御史葛守礼、锦衣卫朱希孝三人共同会审此案。
朱希孝接到诏命后,担心自己陷入党争无法活命,竟吓得痛哭不止,后来还是杨博私下安慰他说:“朝廷只是借重你的威望,哪能牵连到你的身家性命呢?再说处理此案倒也不难——”
说着话,向他附耳低言片刻,朱希孝这才破涕为笑,连连点头称是,回去办案了。
他按着杨博所教,派一个幕僚到天牢秘密询问王大臣,一番威逼恫吓,很快弄清王大臣被冯保教唆诬陷高拱一事,幕僚怒视着王大臣道:“入宫行刺本就是抄家问斩的大罪,你如何还能承认呢?他们这是有意加害你啊,你只需原原本本说出实情,或许还能免除一死。”
王大臣这才恍然大悟,连忙答应朱希孝的幕僚,到时一定实话实说,绝无虚言,只求能留条活命,那位幕僚便教他到时如何讲话就好。
三天后,冯保、葛守礼、朱希孝会审王大臣,冯保率先问道:“说!谁主使你入宫行刺的?”
王大臣白了他一眼道:“是你让我举报高相国,如何这时还来问我?”冯保听了就是一惊,旁边葛守礼、朱希孝忍俊不禁,都强忍住笑。
冯保怒道:“怎么会是咱家教你举报的高相国,简直一派胡言!”王大臣这时便连连叩头,对着堂上高呼道:“各位大人明鉴,我王大臣不过一个卑贱小人,如何能认识高相国呢?就是这位冯大人,派了个亲信引诱我供述说高相国派我刺杀皇上——”
朱希孝假意怒道:“胡说,你想诬陷审讯官员吗?来人,给我狠狠地打这厮——”
回去后暗中派人给王大臣喝了一碗生漆酒,先将他弄成哑巴,然后再移送他到刑部定罪,末了将王大臣斩首了事。
一场宫廷争权闹剧到此草草落幕,高拱总算死中求活,逃过一劫,不过历经此事后,他也看清了世态炎凉,从此闭门不出,很少言语。而朝中官员路过河南新郑,也都绕路而行,生怕惹祸上身。
冯保、张居正二人虽说未能杀得了高拱,却加固了自身权力,无形中取得“杀鸡儆猴”的效果,此后很少有人忤逆他俩,张居正由此开始其大胆改革之旅!(关注公众号:李广乐园)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