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动荡已经出现,如何选择升旗时机?群雄并起,政纲废除,如何收拾残局?遇上宫位大变,留与不留如何抉择?在开唐过程中,唐高祖李渊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明智而正确的,这是无可否认的。
隋末社会动荡,各种政治势力争权夺势。隋代留守太原的李渊,才华横溢,心思缜密。他适时起兵,修复定官中,征讨英雄,恢复统一,改革制度,为唐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虽然他晚年因为“玄武门之变”而退居二线,但他顺势而为,识大体,最终还是安然离世。在开国皇帝中,他也算得上是佼佼者。
唐高祖李渊,关陇高门人,早年颇有名气,颇有造诣。隋炀帝在太原任职时,适时起兵,攻下长安。时机成熟时,他毅然“受禅”,建立了唐朝。
李渊祖籍陇西成吉,自称十六国梁武王李昊的七世孙。他的祖父李护和父亲李严都是北周重臣,被封为唐公。
因此,李渊7岁就受封为唐国公。年轻时的李渊,为人温和豁达,宽容有度,又是关陇高中出身,颇有名气。其妻窦氏是隋朝贵族神仙窦胤之女,隋文帝的姨母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因此,隋文帝在位期间,先后任谯州、陇州、蕲州刺史。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被任命为遗世太原。当时天下大乱,太原又是隋朝军事重镇,兵马粮草充足,李渊自然很高兴。在太原期间,他积极发展自己的实力,赚了一大笔钱。
在军队中,他打败了人称“李山飞”的甄寨儿领导的数万农民起义军,手下五六千余名士兵,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军威由此而起。很棒的感觉。
在政治上,他积极拉拢晋阳官僚、地主、富商,如晋阳统帅刘文靖、荥阳府司马徐业序、唐健、武士勋、崔善威等,纷纷逃往李渊。他的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也在河东、晋阳等地遇到过英俊的人才。这年二月,五月的刘武周起兵,杀了太守王仁恭,自称皇帝。以讨伐刘武周为名,李渊一手招兵买马。李世民、刘文靖等人也迁往李渊麾下招揽人才。
面对国内的动荡和分崩离析,包括李世民在内的很多人都力劝李渊公开收兵,争夺天下。但李渊狡猾诡计,不肯轻易举旗。史传上曾说,为了迫使李渊下定决心,在李世民的指挥下,太原令刘文静和晋阳宫监裴寂,以灌醉李渊,乘机让隋炀帝的两个爱妃侍寝的办法,把李渊“逼上梁山”。
其实,李渊不肯过早地起兵,是有其道理的。因为在不引人注目的情况下积蓄力量,在混乱中审时度势,看准时机后,果断行动,更容易取得成功。当李渊有了一定的军事、政治实力,国内的局势也有利于他起兵的时候,他当然不会蓄而不发。
就在李渊大力扩充实力的时候,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对李渊借讨伐刘武周之名招兵买马产生怀疑,隋炀帝也对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关于李姓之人要夺取江山的谶语十分警惕,王、高二人密谋杀害李渊。
李渊得知后,以王、高勾结突厥准备入寇为名,迅速将二人收捕,恰巧这时突厥入侵,恰好坐实了王、高的罪名,李渊立即杀掉王威、高君雅。之后,宣布与突厥和亲,并派刘文静出使突厥,突厥可汗送良马千匹来太原与李渊交易,并答应遣兵护送李渊到西京长安。在得到突厥的承诺后,李渊无后顾之忧,公开传檄天下,宣布起“义兵”,以安隋朝天下。
晋阳起兵后,李渊决定进军关中,直取长安,以号令天下,图谋大业。当时的西河郡丞高德儒不服,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率军攻下西河,斩了高德儒。
西河告捷后,李渊置大将军府,自任大将军,以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统帅三军,对裴寂、刘文静、殷开山等人也各委以官职,于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遣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亲自率兵西图关中。一路攻取霍邑、临汾和绛郡,至汾阴,渡黄河,避实就虚,直指长安。此时,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招募的几万军队也来会师。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渊及其子女所率的20万大军,攻破长安。
进入长安后,李渊下令封府库,收图籍,禁掳掠,深得人心。立隋朝代王杨侑为皇帝,史称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以表示自己仍格守为臣之道。同时,封自己为假黄线、使持节、大都督内外军事、大丞相,晋位唐王。
以武德殿为丞相府,设官治事,独揽军国大权。立长子李建成为世子,次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公;同时大封功臣,笼络人心,垄断朝政。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杀。这时,李渊感到时机成熟,不需再使用隋恭帝这块挡箭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