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
唐德宗李适,他是大唐王朝的第十位皇帝,他的父亲是唐代宗李豫,母亲则是睿真皇后沈氏。
《旧唐书·卷十二·本纪第十二》: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讳适,代宗长子,母曰睿真皇后沈氏。天宝元年四月癸巳,生于长安大内之东宫。其年十二月,拜特进,封奉节郡王。
他共计在位26年,早在担任储君之时,便以唐太宗,唐玄宗等贤君为榜样,想要成就一番大业,但是等到其继位之后,作为一个拥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唐德宗李适为何会对各地的藩镇敬畏不已呢?
千疮百孔的大唐江山
唐德宗李适还在担任储君之时,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8年的安史之乱,不仅使得大唐王朝的经济遭受到了重创,也使得大唐王朝的人口得到了锐减,更让宦官趁机专权,祸政。
唐德宗李适的父亲唐代宗李豫这是一位性格优柔寡断,缺乏政治才干的皇帝,他一方面特别依仗宦官势力,一方面又对宦官势力专横跋扈的行为恨的是牙痒痒,虽然说唐代宗李豫在主政的时期曾剪除了几个专权的宦官,但却没有从根本上剔除这个毒瘤,这就使得宦官专权伴随了唐代宗李豫整整一朝,使得唐王朝的吏治越发的混乱。
其次,唐代宗李豫缺乏政治智慧,他为了防范外地入侵和袭扰边境地区,他对边境地区的节度使给予了极高的特权,使得这些节度使不仅可以招募兵勇,扩充军队,还可以在不上报朝廷的情况下,自行领兵作战,这就使得这些节度使无论在军事,还是财政上都是完全自主,这就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心有余而力不足
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重病缠身,没过多久就病逝于长安宫之中,唐代宗李豫病逝后,作为当朝太子的李适即位称帝,是为唐德宗。
李适即位之后,颇有雄心壮志,想要像几位先祖一样,建立大业,名留青史,因此他主政之后,便开始严禁宦官干政,启用有能力的官员担任朝中要职,这就给大唐王朝带来了新的气象。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五月,癸卯,上始有疾,辛酉,制皇太子监国。是夕,上崩于紫宸之内殿,遗诏以郭子仪摄冢宰。癸亥,德宗即位,在谅阴中,动遵礼法;尝召韩王迥食,食马齿羹,不设盐、酪。
但是,这样好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很快朝廷内部的纷争就令朝局混乱了起来,令唐德宗李适忙于应付,疲惫不堪,根本没有精力向起初登基那样改革国家,休养生息。
与此同时,各地藩镇的节度使拥兵自重,根本不听唐德宗李适的调令和旨意,这就令唐德宗李适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为了解决藩镇割据的隐患,唐德宗李适决定取消藩镇节度使“父子承袭”的制度,决定由朝廷来任命新任节度使,而唐德宗李适的这一决定,很快就激怒了那些拥兵自重的节度使们。
这些节度使们联合在一起,起兵与唐王朝的军队作战,结果唐王朝的军队缺乏即战力,被节度使们的军队击溃,重创,唐德宗李适见此局面,便使出了一个昏招,利用“藩镇打藩镇”,结果以幽州节度使朱滔为首的藩镇节度使,非但不听朝廷的号令,反而和先前起兵作乱的节度使们联合在一起共同对抗唐军,这就使得形式越发的危机。
唐德宗李适见此局面,没有办法,只好动员唐军,发动“削藩之战”,结果这场“削藩之战”最终以唐德宗李适发布“罪己诏”作为结束,而经过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削藩之战后,唐德宗李适不仅失去了进取心,重新重用宦官,还对藩镇的节度使们敬畏不已,姑息纵容,这就使得大唐王朝更加的衰弱。
那么以唐太宗,唐玄宗为榜样的唐德宗李适,为何对各地的藩镇敬畏不已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削藩之战”持续了数年,令唐德宗李适疲惫不堪,在“削藩之战”中,唐德宗李适不仅被藩镇节度使打出了京师长安,还在被迫之下,选择用发布“罪己诏”的方式向藩镇节度使求和,这就使得唐德宗李适对各地的藩镇节度使敬畏不已,生怕这些藩镇节度使卷土重来,令其狼狈不堪。
第二个,唐德宗李适手下缺乏像郭子仪这样能攻善守的悍将,唐德宗李适在面对各地的节度使时,由于手下没有悍将,底气不足,这就令唐德宗李适十分被动,不得不重新重用宦官,让宦官来掌控京师的禁卫队来保护自身的安全。
第三个,唐德宗李适能力有限,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可谓是手无缚鸡之力,而唐德宗李适引为榜样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唐玄宗李隆基皆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将帅之才”,因此由于能力上的差距,使得唐德宗李适根本无力,也无法应对藩镇节度使的起兵作乱之举。
第二,唐德宗李适是个不靠谱的皇帝,不比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之差。唐德宗李适在位期间,无论是他的文臣还是武将,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唐德宗李适的怀疑,这些文臣武将在被怀疑之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样一来,就和唐德宗李适有了差距,让唐德宗李适更加敏感了。科萨人动摇了唐朝的根基。
公元805年,64岁的唐德宗李适病重。不久他就去世了,结束了他的生命。唐德宗李适死后,葬于崇陵。他的儿子李适追封他为孝文神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