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名臣郗超与谢玄都出身于豪门大户,一个是高平郗氏,一个是陈郡谢氏,两人也都以才华和个性见称当时的士林。
郗超既卓荦不羁又妙善玄言,谢玄同样举止不凡且语惊四座。
两人都曾经在桓温幕下任职,但可惜的是,就像一个鸡笼里容不下两只公鸡,他们两人相处也不怎么融洽。
不过,他们两人的不融洽并没有发展到“交恶”,世家子弟都有属于自己的君子风度。
而难能可贵的是,郗超在国难当头时愿意抛弃私人恩怨,客观地肯定和举荐与自己有隙的对手。
《世说新语·识鉴》中记载: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苻坚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率七十万大军攻晋,苻坚大军来者不善,且军情如火。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军事能力上具有雄才大略者才能扭转不利的战局。
东晋朝廷准备派谢玄北上讨敌,社会舆论上对此议论纷纷,有很多人并不看好谢玄的军事才能,只有很谢玄不融洽的郗超独排众议,公开赞成朝廷的决定:
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首先,郗超以绝对肯定的语气断定谢玄一定成功,“是必济事”。
接着他再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谢玄有识人之明,大小事情都能用人得当,能把合适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能让自己的部下都人尽其才,最后一语断定其“必能立勋”。
在短短几句话中,郗超连续用了两个“必”字打消人们对谢玄才能的疑虑。
《晋书·谢玄传》中记载,苻坚强敌压境之际,谢玄的叔叔谢安也力举侄子去抗敌,郗超感叹:
“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
人与人之间在关系和感情上或有亲疏和好恶,这是常见的事,郗超跟谢玄气味不投是人之常情。
关键是不要为个人好恶所惑,要能“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对所亲者要能知其短,对所疏者要能识其长,并能对各自的优缺点作出公正的评价。
现实中常有些人认为好之者无一不善,恶之者则一无是处,以感情上的不相亲善,变成了工作上的不能相容。
郗超能做到“不以爱憎匿善”,是由于他能去好恶之私,存是非之公。这不仅要有识人的能力,还需要有容人的雅量。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一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孤寡老人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