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注册制改革作为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制度本身也充满“中国特色”。其一,注册制不是简单的上市扩容,而是把好市场入口和出口两道关口,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其二,注册制对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具有明确导向,无论是从产业发展潜力还是当前发展所需看,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都将是资金重点扶持领域,预计相关领域产业在资本市场会有更多发展机会和资源倾斜。
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后,中国注册制改革拉开序幕。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标志着注册制在中国资本市场正式落地。近4年以来,中国坚持试点先行、先增量后存量的改革思路,继在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后,陆续在创业板和北京证券交易所试点注册制,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各板块定位更加清晰
全面注册制不只是主板的注册制,也是对A股上市制度的全面优化:
首先,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把握了“一个统一”,即:统一注册制安排并在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各市场板块全面实行。主板市场明确了“大盘蓝筹”定位,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同时,针对不同板块的企业特点,本次改革也规定企业应当按照拟上市板块要求进行专门披露。
其次,针对不同上市板块设定“差异性”的多元上市条件。具体来看,在上市方面,核准制下的主板上市需要满足营收、淨利润、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对于上市公司要求较为严苛,主板注册制则取消了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弥补亏损、无形资产占淨资产的比例限制等要求,综合考虑预计市值、淨利润、收入、现金流等因素,设置了“持续盈利”“预计市值+收入+现金流”“预计市值+收入”等上市指标,进一步提升市场包容性。
至此,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加清晰:主板主要服务于成熟期大型企业,科创板突出“硬科技”特色,创业板主要服务于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北交所与全国股转系统共同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为不同类型的上市企业提供符合自身特点的上市渠道。考虑到板块特征和投资者群体的差异,主板在覆製推广科创板、创业板成熟制度的同时优化了自身的基础制度。也就是说,全面注册制不只是主板注册制,而是综合过去三年注册制试点经验对A股上市制度的全面优化。
最后,在发行定价及交易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新股询价定价机制。主板注册制改革后采用市场化的询价定价方式,发行定价突破原本23倍的市盈率限制。在今后打新的过程中,要更多关注公司的基本面情况以及标的的性价比。过去新股上市后往往会出现“连续涨停”现象,给“打新”带来了较高的超额收益率,一旦股票回归实际价值,投资者往往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在科创板、创业板承销制度修订落地后,整体定价更为市场化,经过约半年运行,市场询价机制也逐渐成熟,为主板采用询价定价方式奠定了基础。
退市制度更加完善
全面注册制改革作为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制度本身也充满“中国特色”,其中一个最鲜明的表现在于,其目的不是简单的上市扩容,而是把好市场入口和出口两道关口,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表明,既要保持对公司上市的质量要求,又要淘汰落后的上市公司,只有做到有进有出、吐故纳新,才能实现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中国已经形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企业上市门槛有所降低,但这种放松仍然是“灵活式的放宽”。2022年,近300家企业被终止IPO,主动撤退材料而终止IPO的公司超90%。总体来看,中国对于企业上市的“入口关”把控依然设有底线,这可能与中国当前投资者构成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以及投资者保护机制尚不完善等有关。
对标港股和美股,美股市场化程度最高,进出双向通道更为通畅,这是因为美股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发行和上市审核监管分离,并配合严格的退市制度;港股以形式审核为主,实质判断为辅,但退市相对不畅,仙股难以出清。在A股注册制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更多采取畅通上市企业双向通道的做法,并在2020年末出台了退市新规,A股市场“只进不出”的局面被打破,退市上市公司数量保持高速增长。
从总量看,2022年全年A股退市公司数量达50家,两年来退市公司数量已占过去三十年来退市公司数量的40%;从结构看,2022年50家退市公司中被强制退市的达42家,且多为经营恶化所致,表明两年来中国精准打击“空壳僵尸”和“害群之马”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注册制下,预计有更多严格的退市制度完善落地,A股退市“常态化”成大势所趋。
实行这种双向畅通的上市退市制度,资本市场在发挥价值发现功能的同时,提高了对投资者价值识别和甄选能力的要求。个人投资者面临的挑战更大,未来中国机构投资者的优势及力量将逐渐突出。随着市场对于投资者研究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优质公司可能有更多估值溢价,全市场的投资理念或逐渐趋向于价值投资,将有利于形成理性投资环境。
全面注册制下,资本市场必将更好发挥直接融资功能。参考2007年股权分置改革、2012年创业板改革、2019年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等经验,历史上大牛市必然伴随大融资,因此今明两年市场或存在繁荣的基础。中长期来看,券商、科技股、央企国企改革等主线仍将受益于资本市场改革深化下的估值修复。
公司质量更加优质
当前有观点认为,A股上市公司扩容或导致明显的“吸血效应”,不利于指数的长期表现。要分析这一问题,须明白指数的表现主要与上市公司业绩、流动性和市场风险偏好有关。长期来看,由于优质资产的供给增加及退市机制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逐渐凸显,A股上市公司质量有望提升,并且当上市公司数量增多后,投资者对于各板块公司的关注趋于分散,促使上市公司不断发展提高自身业绩和竞争力来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从而最终实现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
全面注册制改革启动或带动更多成长型企业上市,“优胜劣汰”之下更利好业绩稳定、公司治理完善的大盘蓝筹。对于中小市值股而言,随着投资者的投资选择更加丰富,市场价值发现功能进一步畅通,壳公司及垃圾股会被进一步边缘化。
从具体行业看,对于券商板块而言,上市企业数量扩容及股票上市退市工作的市场化将延长券商的服务链条,加大其对于相关企业审核工作的难度及工作量。因此,拥有充分市场信息、高质量团队及均衡发展态势的优质龙头会更加适应全面注册制下的高强度市场化发展态势,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优质企业价值得以修复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这些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高成长行业有望受到资本市场更多支持与青睐。虽然当前很多科技股估值偏贵,但随着科技上市公司队伍逐渐扩容,估值会有所折价。因此,既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又处于行业细分龙头的高成长科技公司将表现更佳。
对于国企央企而言,当前央企上市公司估值处于低位,优质国有企业被持续低估,难以匹配服务国企改革的要求,央企在资本市场的“价值低估”与国家鼓励“做大做强”目标的矛盾逐渐凸显。全面注册制下,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大幅“折价”趋势将得以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