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如果发生学生殴打老师的事件,那该怎么处理呢?唐朝是这样处理的。
先介绍一下这位老师,这位老师叫阳峤。
他是一个书生,很有胆实也很有威望。公元704年,也就是武则天下台前的最后一年,当时御史中丞桓彦范举荐他担任御史。桓彦范是参与"神龙之变"让武则天下台的主要人物之一。
一般人听到要升官都很开心,但是阳峤却找到了好朋友杨再思,通过杨再思转告桓彦范说自己不愿意干这件事情。结果桓彦范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为官择人,岂必待其所欲!所不欲者,尤须与之,所以长难进之风,抑躁求之路—《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二十三》
这句话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不干也得干。
从这里可以看出阳峤的个性。御史是一个监察的职位,是很得罪人的,他不愿意干。
因为他是桓彦范举荐,所以唐中宗继位之后自然也受到重用,到了唐睿宗时期依旧受到得用。先后出任魏州刺史、荆州长史、本道按察使等重要的职位,最后回到朝中任国子祭酒。
这个职位很多人都不太熟悉,我简单地介绍一下。
国子监或者说是太学是朝庭的最高学府,里面大概分为这么些等级,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
教谕
。
唐高祖的时候设立了国子学,这所学校招收学生300名,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将这所学校改名国子监。
谁有资格进入这所学校呢?必须是贵族子弟才有资格,其他人是没有资格的。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国子监就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因为能读的都称为监生,明朝高峰时国子监达近万人。
阳峤在地方官的任上转了一圈之后,回到他的本业当一名校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因为这帮学生以后出去为官,是难得的人脉关系,这个已经是在唐睿宗时期了。
问题是这帮家伙是贵族,贵族家出来的孩子就是比较顽皮难管,当时那些老师也没有办法。
阳峤上任看到这种情况,作为一位老学究自然是很生气,要整顿校风。
生徒游惰者至督以鞭楚——《新唐书.列传·卷五十五》
这帮眼高于天的孩子自然都受不了,他们互相商量决定要给这个校长一点厉害瞧瞧。他们先计算好阳峤的出行规律。
这条街是阳峤夜里必经之路,这帮贵族子弟就埋伏在街道两旁,趁着阳峤过来,利用夜色一拥而上把他揍了一顿。
不要看阳峤这个人管理学生很严厉,其实他是一个很善的人,他在治理魏州的时候, 有老百姓希望他留任,居然割掉自己的耳朵来表示想请他留任的决心。失去父母的子侄也由他抚养,对待子侄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
哪怕现在已担任高官,但他却丝毫不觉得是高官,他曾经说我就是那个县尉,什么意思呢?因为他第一个官职就是任将陵县尉。所以这一次被打之后,阳峤也没有去向唐睿宗告状,这件事情也就结束了。
但是纸终包不住火,其他人自然知道这件事情,那就把这件事情捅到了唐睿宗那里。唐睿宗听完只做了一件事:
事闻,诏捕殴者杀之——《新唐书.列传·卷五十五》
这批贵族子弟平日嚣张习惯了,没想到自己以为就是出一口气而已,却把自己的命陪上了。他们的父母向皇帝求情也没有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唐太宗十分重视读书人,命令孔颖达重新整理经典,当然这件事情隋炀帝也做过一次,孔颖达也是参与的。科举就是从隋朝正式推开,既然考试就需要标准答案,而孔颖达对儒学的理解也是公认的,由他主持修订了《五经正义》。老师在儒家的地位自然很高的,
天地君亲师
。
所以殴打阳峤打的不是阳峤,打的是唐朝新定下的秩序,这帮学生才会落得如此重的惩罚。当然这里有没有唐睿宗的其他想法那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