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34卷,汉纪二十六
汉哀帝建平二年(丙辰,公元前5年)
【原文】
丞相博、御史大夫玄奏言:“前高昌侯宏,首建尊号之议,而为关内侯师丹所劾奏,免为庶人。时天下衰粗,委政于丹,丹不深惟褒广尊号之义,而妄称说,抑贬尊号,亏损孝道,不忠莫大焉!陛下仁圣,昭然定尊号,宏以忠孝复封高昌侯;丹恶逆暴,虽蒙赦令,不宜有爵邑,请免为庶人。”奏可。
【译文】
丞相朱博、御史大夫赵玄奏称:“前高昌侯董宏,首先倡议改尊号之事,因遭关内侯师丹的弹劾,而被罢免官爵,贬为平民。当时天子正在守孝期,把国事委托给师丹,师丹不深思褒美推崇尊号的大义,反而狂妄地胡说,压抑贬低尊号,损伤了陛下的孝道,没有比这更大的不忠了。但陛下仁慈圣明,昭然确定了尊号。董宏以其忠孝,也恢复了高昌侯的封爵。师丹的罪恶逆行,已经暴露,虽然蒙赦令不治死罪,但不应该再有封爵采邑,请求陛下将他贬为平民。”哀帝予以批准。
【原文】
又奏:“新都侯莽前为大司马,不广尊尊之义,抑贬尊号,亏损孝道,当伏显戮。幸蒙赦令,不宜有爵土,请免为庶人。”上曰:“以莽与皇太后有属,勿免,遣就国。”及平阿侯仁臧匿赵昭仪亲属,皆遣就国。
【译文】
朱博、赵玄又奏称:“新都侯王莽,先前为大司马,不能阐扬尊崇尊号的大义,反压抑贬低尊号,损伤了陛下的孝道,罪当公开诛杀。幸蒙赦令得免死罪,但不应该再有封爵采邑,请求陛下将他贬为平民。”哀帝说:“因为王莽是太皇太后的亲属,不免去封爵采邑,而将他遣送回封国。”此外,还有平阿侯王仁,因藏匿赵昭仪的亲属,也都被遣送回封国。
【解析】
之前提到一件事,王氏外戚的杀手锏是王政君太皇太后,具有废立的能力。
而汉哀帝以及丁傅外戚,别看现在上位了,但是还是受到王政君钳制,好在王政君比较佛系不怎么参与政事。
但凡这王政君老太太有点窦太后(汉武帝的奶奶)的心思,丁傅外戚必定死绝,而汉哀帝也必定沦为傀儡,这点参考汉武帝继位后的前六年。
为了平衡王政君的影响,汉哀帝这边必须要再立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派系的太皇太后,不过这事很难办。
经过一系列朝堂变化,王氏外戚的力量被极大削弱,这事出现转机。
不过,在做事之前,还需要把三个方面能搞定。
其一,朝堂方面杀鸡儆猴,统一思想论调。
其二,试探朝堂信号,观察朝堂风向。
其三,继续针对王氏外戚,试探王政君的态度底线。
所以就有了上面的两段材料。
材料中的这个高昌侯董宏,如果有影响的朋友应该知道,这家伙率先提出了给傅太后上尊号这事,由此可见,这个人要么是个投机政客,要么就就是丁傅外戚的马仔打头阵来试探。
当时,王氏外戚在朝堂还有极大势力,高昌侯董宏不出意外被收拾。
此时,给高昌侯董宏翻案,就代表对当时董宏问题的定性要推倒重来。
即,以前董宏有错,他提的给傅太后上尊号也不对,现在董宏没错,那么他提的给傅太后上尊号也没错。
但是,事情就这么简单?
之前提过,可以以人之制事,也可以以事制人,关键在于需要找到一个发力点。
而给董宏平反就是一个发力点。
说董宏有错,并给人家一通处理的是谁?王莽和师丹,他们借收拾董宏进而否定了给傅太后上尊号。
那么是不是可以反过来,以否定王莽和师丹,来给傅太后上尊号一事解绑?
现在,董宏没错,那么以前说他有错的人是不是他们就有错了?
顺着这个思路再去看接下来的材料就不难理解。
汉哀帝以此为突破点,处置了师丹。
到这里,其实释放了第一重信号,即定性给傅太后上尊号能不能的解绑。
第二重信号则是给傅太后上尊号这事做不做的解绑。(注意很多事情能不能做和做不做是两个维度的问题)
在对前任王氏外戚大司马王根、王商之子动手,清除其朝堂势力之后,汉哀帝继续对王氏外戚下手,这次目标对准了王莽。
王莽很难搞,一方面他有一定声望名声,另一方面他并没有犯错,贸然对他下手师出无名之下,徒落得话柄,倒显得汉哀帝迫不及待。
现在情况一样了。
一方面,经过对王根、王商势力的清除,整体王氏大不如前。
另一方面,处置师丹毫无意义就是打响对付王莽的前奏,看这位王氏外戚的“盟友”在被攻击的时候,王氏外戚作何反应。
结果是一点反应都没有,自然就有了后面得寸进尺对王莽动手。
而作为反对给傅太后上尊号之事的主要反对这两人都被收拾了,毫无疑问释放了最的信号。
给傅太后上尊号一事,势不可挡!
【闲扯】
升高一个维度看上面的材料,其实是针对过往一个已有定论的事情做翻案。
做翻案这事看上去是对事,其实其中也是对人。
毕竟之前做定论之人若是尚在,你把人家定的东西给推翻在别人看来就是在针对他这个人。
此外,事情若是出现反转,那么说明之前的定论存在错误,这等于凭空制造了别人的一个被攻击切入点,别人怎么会炸毛?
当然,如果别有用心那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