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周宣王昏庸暴虐,肆意屠杀宗室和大臣,用法严苛残忍,民众苦不聊生。全国各地暴乱四起,统治阶层被严重削弱,北周政权根基开始被动摇。周宣帝崩逝后,年幼的静帝登基,太后杨丽华,外戚杨坚入朝辅政。名为辅政,实则摄政,国家大权把握在杨坚手里。长久积累以来,杨坚自封大丞相,树立众多党羽。
终于在581年,杨坚篡夺外孙静帝的皇位,立为隋文帝,改元开皇,定国号为“大隋”。此时的隋朝无论从军事还是经济上,都是非常强大的,按理来说可以安稳很长时间,但是事实是隋朝取得统一后,仅仅坚持29年就被唐朝取代了。
隋文帝
隋朝既然能统一全国,至少证明他各方面的实力应该是不错的。但为什么会短时间之内被取代呢?这跟隋炀帝杨广脱不了关系。
当年隋炀帝登基后,做的第一件疯狂的事就是“修大运河”。站在当时的角度看,这项工程耗费过量人力和物力,而修筑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满足杨广的虚荣心。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隋朝的灭亡就是从杨广的好大喜功开始的。
其次便是“三征高句丽”,好高骛远的杨广把目光放在了国外,三次御驾亲征,皆以失败告终。国内刚刚修好运河,本就大伤国本,杨广却丝毫没有休养生息的意思,而是立刻出兵,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三次战争必败。
隋炀帝
也正是从大运河到三次出征高句丽,隋朝子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大量农民因为过度徭役死亡,甚至饥荒遍地,百姓连最基本的温饱都达不到。这样的后果就是人民忍无可忍,最终农民起义军崛起,公然反抗朝廷的统治。伴随着农民起义,隋朝也一点一点被李渊集团蚕食得干干净净,最终灭亡。所以在唐朝的记载中,隋炀帝被视作是昏庸暴君,荒淫无道,他的昏聩是导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修筑运河
只是隋炀帝真的如同后世记载的如此不堪吗?他是否存在被抹黑的可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在陕西,辽东等地区开采出多块隋朝将军的墓志铭,上面的文字令人动容,讲述了一段新的历史。看完让人不禁感慨:隋炀帝果然被抹黑了。
出土的墓志铭的主人有陈叔明,萧君,豆卢寔等人,这几位都是跟从隋炀帝出征高句丽的重要人物。在陈叔明的墓志铭上记载到“
陈叔明以临辽勋例授通议大夫
”,而豆卢寔的墓志铭上则是写到“
豆卢寔以平辽功诏授金紫光禄大夫
”。显然这是因为二位将领立有战功才受到封赏的。
豆卢寔墓志铭
可是《隋书》却记载,当年隋炀帝率领三十万人出征,只有不到3000人回来,几乎全军覆没,这也就说明隋朝将士不可能立功,全部作战皆以失败告终。如果隋炀帝第一次出征只带回不到3000人,即使陈叔明和豆卢寔真的立有战功,在遭受如此惨败的情况下,他还有心思封赏吗?所以,隋朝第一次出征高句丽,绝对不是《隋书》中如此记载的。更重要的是,在正史之中也有一些记载,可以提供佐证。
隋炀帝
比如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到“
唯卫文升(卫玄)一军独全
”,卫文升当年跟随隋炀帝出征,被任命为“右御史大将军”,“
出曾地道,皆会于鸭绿水西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他到底率领多少人马,但是身为大将军,想来手下人数不低于万数。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若是真的只回来不到3000人,他是怎么做到“一军独全”的呢?
所以,在结合墓志铭和正史来看,《隋书》当中的记载,可以肯定就是唐人在抹黑隋炀帝。再者来说,若是第一次出征惨败而归,隋炀帝必然对之十分敬畏,又怎么可能短时间之内接二连三的出征呢?而他到底为何执着于出征高句丽,本质上还是出于国家的安全考虑。
当年高句丽吞并旧的汉朝四郡之后,土地面积相当于现在的朝鲜,小部分韩国,小部分吉林和大部分辽东。而且高句丽连续几代都是明君治国,可谓励精图治。而且高句丽日益强大,还压制着新罗,百济等国,在东北地区还驻扎了许多部族,甚至还修筑长城。更为严重的是高句丽与北部的突厥等密谋攻隋,严重威胁了隋朝的安危,所以隋炀帝拼了命也要将高句丽连根拔起。
也正因如此,隋文帝,隋炀帝,以至唐太宗,唐高宗才会执着于讨伐高句丽。因为这不仅仅是为了收复辽东地区,更重要的是为了国家世代安全。而隋炀帝虽然没有讨伐成功,但也给高句丽带来不小的挫折,使得唐初的时候没有和突厥合作。让唐朝在刚定国,这个最不稳定的时期能够安稳度过。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隋炀帝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只不过错在他没有考虑国情,没有休养生息,反而过度劳役百姓,激化了社会矛盾。对于他来说,我们不能苛责他丢了江山,因为这已经是历史。至少,他并不是一个昏君,创建科举,开挖大运河,经营西域,这对后来的唐朝,甚至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而言,都是值得肯定的。
隋炀帝固然不是仁君,但他的功绩又是不可消除的。所以如何评价隋炀帝,当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您的关注,评论和点赞才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枕上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