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现在的我们对待老年人有多方面的优待,而对那些年轻时是军人的老年人优待更加多更加全面。
我们对这些曾经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老军人充满了感激与崇敬,国家当然也要保障他们的晚年生活。
在古代,老年人被视为长寿的象征,老人长寿也被视为当地生活条件好。
官吏富绅都主动提出要照料这些人的晚年。而老军人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是受人尊敬的。在古代,老军人受到的优待会更加丰厚。
古时战乱频繁,对军人的需求大,而有些军人的年龄到了不适合在军营。
各朝各代都在想着如何能够保障军人老年的生活,为此产生了许多政策,不断完善。而在宋代,对军人抚恤的政策堪称其他朝代的榜样之首。
宋代的改革
现在的军人退役后可以去做其他任何的工作,可是在古代,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一旦当了官兵就无法回归田园当农民,当了普通百姓就不能当兵。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老军人退役之后就没有办法保障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情况到了宋朝有所改变,在宋朝时期,朝廷允许军人退役之后回归田园,靠种田耕地来保障他们的生活。如果一些地方有清闲的官职,也会安排这些老军人去当差,如果这些人有卓越的战功,可以依靠朝廷分发的抚恤金过日子。
宋代的改革对于其他的朝代来说是非常完善的,宋代的军人退役后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宋代之所以能够有如此突出的抚恤军人的措施,与当时宋代所处的社会环境离不开关系。宋代并不是一个非常安稳的朝代。
宋代的背景
宋代的社会风气是“重文轻武”,百姓普遍追求安静平稳的生活,不愿意参加战事,可是宋代并不像大唐那样强盛。在宋朝时期,外敌常常来犯,而宋朝的军事实力又不够与他们抗衡,统治者便想方设法吸引壮丁去参军,充实军队实力。
宋朝的统治者知道,要吸引男丁参军,首先就要保障军人的生活福利,他们为军人提供最好的生活保障,让那些年轻男子没有后顾之忧,统治者不断完善对老军人的抚恤政策,下令老军人退役后可以回归田园,依靠种地来保障生活。
宋代使用士兵招募制,并且完善的政策让一些有志报国却因待遇止步于前的仁人志士没有后顾之忧。这些人大大充实了军队实力。而且对军人的待遇好,这一点也会吸引一些穷苦百姓,一些无法满足生活温饱的百姓就会主动选择参军。
宋代的政策体系
宋代对老军人的抚恤政策非常完善,形成了一个体系。当这些老军人无法再上阵杀敌时,他们可以去朝廷给他们安排的工作任职,而这些工作一般都是比较清闲的地方官职,无论从军的时间多长,最后都可以得到朝廷的优待。这是宋代抚恤老军人的最基本的福利制度。
除了工作上的安排,宋代的时候还会给退役的老军人发放俸禄,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减免赋税,甚至可以免除家中的兵役。这些对老军人的优待是非常吸引人的,可是也有一些要求,比如要退役的老军人年龄至少在六十岁以上。
那么对于那些在六十岁以下,无力上阵杀敌的老军人也有他们的去处。他们会被分配到后方,照料士兵的伙食等后勤部门,虽然他们的俸禄会减半,但是这样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好的。
除了这些正常的士兵,宋代的时候对待逃兵和残疾的士兵也有优待,他们可以回归田园,而他们回归田园之后可以享受免除刑事处罚的优待,回归正常生活。可以说,宋代对军人的抚恤体系政策是非常完善的。
宋代的风气改变
因为政策的优待,有许多社会底层的百姓都主动去参军,因为在军队里可以得到比外面更好的生活保障,而且可以保家卫国,滋长了百姓的爱国心。就算退役后,晚年的生活也比较轻松,让很多人没有后顾之忧,一心想要参军,到军队中去历练。
在这样好的政策的吸引下,宋朝的参军率大大提高,有很多壮年男丁都去参军,充实了军队的实力。在这样风气的转变下,宋朝对待外敌的入侵也更轻松,社会变得更安定,社会上“重文轻武”的情况也有所好转,发展武力得到朝廷和百姓的重视。
尽管宋朝的老军人抚恤政策已经非常完善了,但是也还是有一些限制,存在了许多不可抗力。比如这样的政策有严格的年龄限制,而且宋朝的能力有限,无法照顾到全部人。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在退役后去清闲的官位任职,大部分人还是回到家中种田为生。
宋代的进步
宋代的对老年人的抚恤政策是历代朝代中最优秀的,相比于其他朝代,宋代真正做到了为老军人的晚年着想,对老军人晚年的生活保障是比较好的。而且社会上对老年军人也非常崇敬,这些老年军人回家后受到邻里的尊敬,生活比较好。
现在的我们对老年军人的抚恤非常完善,而且涉及面广。
几乎绝大部分老军人都能得到很好的生活保障,每个月都有一笔抚恤金或是养老金,社会上对老年军人也有优待,出行也不受限制,这是时代的进步。
军人无论是在什么朝代都是受人尊敬的,更何况是那些年岁已高的老年军人,在古代,古人就知道要保障老军人的晚年,更何况是现在。
现在的生活好了,他们不需要去靠种田这样辛苦的工作来保障生活,可以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现在的国家也不像宋朝那样外忧内患,国家安定,人民安乐。不需要靠政策的吸引,有很多有志的青年人主动想要参军,他们想要报效国家,并不为了优待,而是真心想要为国家做贡献,这些人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