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法名道衍,是靖难之役的主要参与者和策划者,此人本是一个和尚,理应远离俗世红尘,四大皆空潜心修佛,但是他却卷入红尘,鼓动燕王朱棣造反,并且一手导演了靖难之役,在朱棣夺位称帝之后,他虽功勋卓著,却拒绝还俗,这到底是为什么?
姚广孝剧照
明史对姚广孝评价很高"帝在籓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从明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姚广孝不但鼓动朱棣起兵造反,还帮助朱棣制定谋反计划,在整个靖难之役中功劳最大。虽然姚广孝功劳最大,但是却不接受任何赏赐,也拒绝还俗,很多人不理解,如果不是为了名利,那么老老实实做个劝人向善的和尚不就行了,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造反呢?其实通过明史的记载,我们可以读懂他的内心。
朱棣剧照
姚广孝虽是出家人,却做的都是入世之事
《明史·姚广孝传》:广孝少好学,工诗。与王宾、高启、杨孟载友善。宋濂、苏伯衡亦推奖之。《明史·姚广孝传》: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姚广孝虽然是出家人,但是他结交的人都是官宦,并且和高启还是好朋友,说到这位好朋友高启,就不得不说下他的死因,高启曾是大明户部右侍郎,但是因为和张士诚有染,被朱元璋腰斩,姚广孝和高启这样的人交往过密,并且得到宋濂的推奖,宋濂被明太祖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从姚广的朋友圈可以看出,姚广孝虽然是僧人,但是实际上属于大明王朝的文官集团的人。
宋濂剧照
姚广孝的朋友袁珙说姚广孝“性必嗜杀”,这句话确实道出了姚广孝的内心世界,虽然身居庙宇,但心仍在凡尘,从本质上说姚广孝只是一个披着袈裟的凡夫俗子,并非真正的出家人,这也就是他为何会做出一连串违背佛门清规戒律的杀伐之事的原因。
朱棣剧照
姚广孝为何要帮助朱棣造反?
《明史·姚广孝传》: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姚广孝在面对建文帝削藩这件事上,鼓动燕王朱棣造反,朱棣担心民心并不在在家这边,起兵造反是篡逆,但是姚广孝的却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姚广孝认为的“天道”是什么呢?
实际上姚广孝所说的天道,实际是不臣之心,在主弱臣强的局势下,他已经料定谁拥有武力,谁就有资格称帝,谁拳头硬谁就说了算,这是实用主义,是“弱肉强食”法则的另一种解释。这就是他力劝朱棣造反的原因和动机。
朱允炆剧照
姚广孝在造反过程中充当什么角色?
《明史·姚广孝传》:乃进袁珙及卜者金忠。于是成祖意益决。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燕邸,故元宫也,深邃。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
姚广孝为了支持朱棣造反,把袁珙推荐给了朱棣,袁珙具有识人的本事,有了此人的帮助,朱棣就可以选择更多的人才为己所用,姚广孝不但给朱棣推荐了文臣,还亲自秘密准备武备,点将选兵,锻造兵器,练兵备战。
姚广孝在朱棣起兵造反的过程中,实际充当的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这在起兵造反成功之后也得到了验证,亲自帮助朱棣选拔文臣武将,亲自练兵备战,亲自打造兵器,与其说朱棣造反,不如说姚广孝借助朱棣造反,姚广孝想建立功业留名青史的意图,早已昭然若揭。
朱棣称帝后剧照
姚广孝功成名就为何拒绝还俗
《明史·姚广孝传》: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出振苏、湖。至长洲,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
姚广孝在协助朱棣称帝成功后,朱棣命令他蓄发还俗,他却拒绝了,赐给他官邸侍从特也不肯接受,并且每天仍居住在寺庙,穿着僧侣的服饰上朝,皇帝赐给他的金银绸缎,他全部分给家乡的亲戚邻居。
姚广孝剧照
姚广孝为什么在功成名就却拒绝赏赐,实际很好理解,姚广孝身上深深印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印记,孔子说“功比天下守之以让”,历朝历代,所有开国功臣都逃不了“兔死狗烹”的厄运,在明朝开国之初,这一幕再次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就发生在前朝的教训,姚广孝不可能不知。
既然能通古今之变,必然对功臣的结局洞若观火,姚广孝如果在朱棣称帝后,蓄发还俗,接受功名利禄,那么他的结局可能就和他想要的结局恰恰相反。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