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王李璘谋反案其实一直说不大清楚,虽然唐代宗即位后明发诏书,宣布这是一桩冤案,但在很多史料里,依然将它定性为“谋反”。
李璘一心报国,以打败安禄山,收复失土为己任,为此他制定了从扬州出海北上,直捣伪燕政权心脏幽州的宏伟计划。
可悲的是,他的脚步还没有迈进扬州,就被父亲唐玄宗和哥哥唐肃宗同时宣布为“谋逆”,最后落得身死名裂的下场。
李璘谋反案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谁才是这场悲剧的责任人?我们先从“马嵬驿之变”谈起。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初九,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长安门户大开。十三日凌晨,唐玄宗一行逃离长安,一路向西直奔蜀地。
走到马嵬驿时,禁军发生哗变,杨国忠等人被杀,唐玄宗忍痛赐死杨贵妃,这才平息了事态的失控。
明眼人都知道,太子李亨才是这场事变的主谋,因此事变之后,父子俩分道扬镳了,唐玄宗继续南行,而李亨则北上去了灵武。
七月十二日,李亨(唐肃宗)在灵武登基称帝,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并派人前往成都通报唐玄宗。
面对儿子的抢班夺权,唐玄宗表现得还算理智,他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同时派人送去印玺和禅位诏书,给唐肃宗补办了登基手续,也顾全了父子之情。
七月十五日,唐玄宗又下了一道圣旨:诸皇子分别出任各地节度使。其中皇十六子李璘被任命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
问题来了,既然唐玄宗已经禅位了,为何还要越权干预人事任命呢?
从时间上看,唐玄宗颁布这道诏书时,应该还没有接到李亨登基的消息。因此他这道诏书其实只发挥了一半的作用,“诸子分领节度”的计划落空,而李璘的任命却生效了。
唐玄宗自认为这么做不算违规,因为他在禅位诏书里已经说得很清楚:我虽然不是皇帝了,但大事你还是要告诉我的。江南离你比较远,我来处理,当然我会及时跟你沟通。等平叛大业完成后,我就彻底退休。
李璘的任职区域远离唐肃宗,所以自然归唐玄宗当家主做。
父亲能给自己补齐登基手续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唐肃宗能说什么呢?心里虽然不愿意,但也只好认了。
唐玄宗搞得山河破碎,众叛亲离,依然贪恋权力,想搞第二朝廷。唐肃宗嘴上应允,心里却很反感,爷俩的暗斗给李璘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李璘自幼丧母,由李亨养大,哥俩感情很深。但很明显,“马嵬驿之变”李亨并没有让李璘参与,这无形中将李璘推向了父亲那一边。
李璘虽然三十多岁了,但却没有任何政治经验,接到父亲的任命后他欣喜若狂:终于有表现的机会了,收复失土、再造大唐,这是天大的功劳啊。
李璘激动得当天就出发了。
九月,李璘抵达江陵,立刻展开工作,他一面清查堆积如山的租赋,一边任命官员、招募兵勇,准备大干一场。
但李璘显然经验不足,他任命的官员,以及核心幕僚其实都是一些志大才疏的书生,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诗仙李太白。
就在这段时间,李璘制定了雄伟的“海上袭击幽州”计划,搞得李白热血沸腾,还特地写诗纪念,把李璘夸成远超秦皇汉武的牛人。
千万别骂李白不靠谱,还有人比他更不靠谱。李璘的儿子李偒和几个酸书生一个劲怂恿李璘说:江南富庶,又未遭兵乱,王爷您何不学东晋,割据江东自己当皇帝?
估计唐肃宗也多少听到了一点风声,他派人给李璘传来一道旨:你赶紧回到成都去吧。
有人对唐肃宗的做法表示愤慨,认为唐肃宗太自私,为了揽权不惜破坏李璘的大计。但我认为唐肃宗此举无可厚非,军事行动哪能各自为战?那不成了军阀割据吗?大活儿都这么干,大唐不就散了?
父亲给了李璘施展抱负的机会,而哥哥却让他回家歇着,要是你会怎么选择?
李璘根本没有考虑跟两位领导的协调问题,他毅然决然地对哥哥说了“no”。
唐肃宗对李璘的决绝很生气,他立刻做出反制措施,设置淮南节度使和淮南西道节度使,以防止李璘渡江北上。
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李璘大旗一挥,大军顺江东进,直奔广陵(扬州)。
要紧的问题来了:你一个江陵都督,跑到扬州去干嘛?
《旧唐书》认为这是李璘的擅自行动,暗示李璘很可能受了幕僚们的蛊惑,企图占据江东。
不过这个说法有问题,江东的中心在金陵,幕僚们的建议也是取金陵,不该跑到位于江北的广陵。再者,到广陵要路过金陵,李璘为何视而不见呢?
前面我们提到过“海上袭击幽州”的计划,这个记载两唐书都没有,而是记载于李白的诗文,以及《册府元龟》。
同时,《册府元龟》还记载说,李璘在赴任的途中,又接到过唐玄宗的一次追加任命——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
前后对照突然明白了,《册府元龟》和李白的记录或许比两唐书更可信,李璘去扬州应该就是按唐玄宗的任命前去履职。
很明显,唐玄宗有点犯规了,江南你说了算,怎么把手插进江北来了?怎么平叛是唐肃宗的事,你横插一杠子岂不是捣乱?
但此时,李璘净想着建功立业了,因此他全然不听哥哥的调遣。
吴郡太守、江南东路采访使李希言对李璘的行为也非常不满,他写信责问李璘,措辞一点也不客气。
李璘勃然大怒:老子是太上皇的儿子,你敢对我无礼?打!
李璘的不冷静点燃了内讧的火种,结果李希言不敌,李璘斩杀了丹徒太守阎敬之,江淮地区为之震动。
唐肃宗原本试图通过劝说和防守,能阻止李璘北上,如今却演变成了军事冲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李璘此举事实上就是谋反了。
于是唐肃宗又下了两手棋,他一面派出使者试图继续招抚,毕竟李璘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弟弟。另一面他调动军事部署,做好了平叛的准备。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相信您一定看出了谁才是最大的责任人——唐玄宗!正是他的胡乱任命,导致政令不一。
李璘本人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不管怎么说,唐肃宗是皇帝,他不该单凭个人的意图,无视平叛大局,更不该率先引发武装冲突。
唐肃宗呢,我认为他的责任在于没跟父亲把话说透,搞阳奉阴违,弄得很被动。
至德二年二月,李璘与平叛大军在瓜州相遇。吊诡的事发生了,李璘的部下突然集体叛逃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史书说李璘见平叛大军广树旗帜,害怕了,他的部下们也没了信心。
但这个解释很扯淡,当时平叛大军才3000人,也就李璘的一个零头,到底谁该害怕呢?
李璘手下有个叫季广琛的人,他的话为我们解开了谜底:
这是季广琛鼓动同僚们一起背叛李璘时的发言,他说:咱们一起跟着王爷难道是为了造反?永王贤明,如果他能总领江淮兵马,我们长驱北上,大功可成。如今我们却成了叛逆,怎么向后事交代?
听懂了吧?这些人之所以逃离李璘,不是担心打不过,而是发现他们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叛逆。
冲突是两个月之前的事了,怎么季广琛他们这会儿才回过味来呢?
原来唐玄宗又下旨来了,这一次他不是给李璘打气助威,而是宣布李璘是谋逆,并将他废为庶人!
季广琛等人之所以追随李璘,是因为有唐玄宗在背后支持,如今唐玄宗变脸了,再跟着李璘,谁替他们的行为背书呢?
你他M的会变脸,咱也会,李璘,都是你爹作下的孽,我们也不伺候了,于是集体背叛。
面对部众的背叛,李璘有点丧失理智,他不是好好反思自己为何走到了这一步,而是一条路走到黑,他带着少数亲信一路南逃,结果在广东大庾岭被追兵杀害。
李璘就这么死了,一位志在报国的热血青年,竟然以谋反罪被杀害。那么,谁才是这场悲剧的责任人呢?
首先李璘自己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
李璘其实跟李白等人一样,也是个志大才疏的人,他连基本的沟通能力、政治判断力都不具备。事实上,作为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钟爱的弟弟,他占尽了沟通的优势。
所谓“海上袭击幽州”的计划也未必可行,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造舰、组建水师、物资储备,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数年的筹备,没有任何保密性可言。
最关键的是,李璘没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为有父亲的支持,他就可以按自己的心愿做事,只要建功立业了,哥哥也不能拿他怎样。
正是这种错位,让他做出了攻打李希言的军事行动。从那一刻起,事件就发生了质变,即便唐玄宗也没办法保他了,而他自己依然执迷不悟,一步步走向绝境。
其次是唐肃宗也有一少部分责任。
我注意到,有人将李璘事件的责任全都推到唐肃宗头上,认为正是他的猜忌和打压,将李璘逼上了绝路。
我是不赞同的这种观点的,理由前面已经说过。唐肃宗的最大责任在于,他为了顾全父子情,没有施压唐玄宗,逼他下旨撤回李璘,而是将压力直接施加给了李璘。
最大的责任人非唐玄宗莫属。
事件的起因就是唐玄宗想搞“第二朝廷”,非法插手朝廷的人事任命和军事行动,权力的贪欲所致。
如果唐玄宗将李璘限制在江陵,唐肃宗还能容忍,可唐玄宗竟然让李璘赴任广陵,直接干预军事行动。
让唐玄宗没想到的是,李璘居然主动挑起武装冲突,事件的性质发生了巨变。唐玄宗想揽权,但绝不想看到内讧,毫无疑问,李璘此举等于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
安史之乱已经让唐玄宗的威望几乎丧失殆尽,如果再将内讧的责任归到他头上,估计他没脸见人了。
那怎么办?推卸责任呗,与李璘一刀两断,让他当背锅侠。
可以说,此时的唐玄宗毫无担当,为了保住自己仅剩的那一点尊严,他选择了抛弃儿子。岂知,如果不是他的贪权,哪来李璘的悲惨结局?
一心听老爸的话,一意立志报国,从无谋逆之心却落下谋逆之实,你说李璘冤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