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明代的江西鄱阳湖千眼桥近日进行了首次大修。堪称中国湖中最长的石桥。请阅读下面小编的相关内容。
明代修复的鄱阳湖千眼桥是中国最长的石桥。
建于明代的江西鄱阳湖“千眼桥”近日首次大修。它是由花岗岩和其他材料制成的,它和以前一样古老。随着“千眼桥”在丰水期沉入鄱阳湖底,它的“真面目”只有在枯水期才显露出来。当地文物部门从去年年底开始抓紧时间,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完成工期,向游客开放。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千眼桥”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当时历时五年完成,是江西省重点保护文物。位于江西省鄱阳湖都昌县多宝乡至九江庐山市的湖床上。该桥长2657.2米,是国内最长的湖中石桥,宽0.82米,用长花岗岩铺砌,松木桩深深插入湖泥中支撑桥梁。因为有多达948个排水孔,所以被称为“千眼桥”。
明代鄱阳湖“千眼桥”资料图
在古代,颜倩桥是鄱阳湖两岸的必经之路。在建桥之前,海峡两岸的人们交换了意见。涨水时,他们可以摆渡。在旱季,他们不得不涉过泥泞。可以说是惨不忍睹。明朝崇祯年间,都昌官员钱钟奇提议集资修桥,后人称之为“钱公桥”。在明清时期,这座桥是两岸人民的主要交通路线。
如今,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两岸民众不再依赖“千眼桥”,而是在枯水期成为鄱阳湖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着各方游客前来游览。
"由于长年的水浸泡和泥沙冲击,这座古老的石桥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都昌县博物馆馆长詹立军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维修工程从去年12月开始,历时两个月。文物部门拨出90万元专项资金对桥墩和桥面进行维修加固。“花岗岩和其他材料仍然像以前一样用于修复旧的”。
明代鄱阳湖“千眼桥”资料图
19日,鄱阳湖幸子站枯水期水位仅8.28米。那天,许多游客在修复的桥上拍照和玩耍。
通过无人机鸟瞰“千眼桥”,枯水期一桥横跨辽阔的沙洲,绿水蜿蜒北上,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