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之思陵
崇祯自缢处
在正史中我们都知道,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18岁继位,他继位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诛杀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
据记载,天启皇帝去世后,作为帝国的继承人,当时还是信王的朱由检第一天进宫继承大统的时候,他的嫂子也就是天启皇帝的皇后就提醒他,进宫后不能吃任何东西,连水也不能喝,免得被下毒。
这说明崇祯皇帝刚继位的时候,皇宫内确实非常险恶,连他自己的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胁。所以他上台后,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霹雳手段,迅速剪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并且因为这件事儿,他在朝中声望大增,有了英明果断的美誉,许多大臣和民间老百姓都以为,这是一个英明的皇帝。
但仅仅就过了十七年,大明帝国轰然倒塌,崇祯皇帝也不得不在煤山上吊。历史以非常戏剧性的结局论证了一个事实,崇祯皇帝确实不是一个好皇帝,和英明神武根本沾不上边,而是一个非常混账的皇帝。
他犯的错误当然很多。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国内一位非常有名的学者(名字我就不说了,怕是敏感词。)提出了一个新的见解,他认为崇祯皇帝诛杀魏忠贤是他犯的第一个致命性错误。帝国灭亡的导火索就是这样点燃的。诛杀魏忠贤集团直接导致了朝廷的财政困难。
在天启皇帝的时候,天启皇帝本来就不是一个好皇帝,自己吃喝玩乐、胡作非为,但就是因为信任魏忠贤,把帝国的政事都委托给魏忠贤处理。结果帝国虽然也有小问题,但都被魏忠贤一番神操作,统统扑灭。至少从整体上看并没有出现危机四伏的情况,帝国的运转是基本上正常的。
根本原因就是魏忠贤集团以霹雳手段,利用东厂和西厂特务机构控制了国家的权力,形成了和文官集团的对抗,并且全面压制住了文官集团。
最重要的一点是魏忠贤垄断了帝国的财政权,他利用在各地派驻矿监、税监,实际上帝国的税收大头都被收归中央,牢牢的被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上。
帝国的中央政府手里有了银子,所以该养兵养兵,该买器械买器械。在东北可以和后金展开对攻,可以打持久战。国内即使有星星点点的农民起义,也能够迅速镇压,并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魏忠贤伏法后,宦官集团土崩瓦解,朝廷的实际大权落在文官手里,以东林党为代表的东南财阀,在舆论上和具体的行政操作中都对政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由于东林党得势,宦官集团全部被打压,皇帝在和文官集团的对抗中就明显占据下风,中央财政也失去了造血能力,东南部富庶地区的税源基本被东南财阀垄断。朝廷每年的税收不是流进了中央政府的腰包,而是流进了各大利益集团的腰包。
这就导致中央政府越来越穷,财政枯竭,养不起兵,买不起器械,无法整顿帝国的军备,无法对各地出现的农民起义进行有效镇压。
由于财政枯竭,导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层层加码,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极大地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事实上起到了为渊驱鱼的效果。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顿成不可收拾之势。
后金也一天天做大,对明朝的存在构成了挑战。最终在后金和农民起义这两股力量的绞杀之下,明帝国轰然倒塌,终于出现崩盘之势。
后来一切事情的起点就是从诛杀魏忠贤开始的。所以魏忠贤的死是一个转折点,他的死亡掀开了明朝灭亡的序幕。
如果崇祯当年像他哥哥一样信任魏忠贤,说不定明朝还可以苟延残喘几十年。这个说法可能会颠覆许多人过去的认知,但可能是更接近事实真相的一种说法。
在这一点上来说,魏忠贤不仅不是十恶不赦,而且成了大明帝国的中流砥柱。魏忠贤的死也让大明帝国的灭亡进入了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