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年间,长孙皇后难产,众太医束手无策。孙思邈伸手切脉,片刻后,突然惊叫,“皇后要死了!”唐太宗听罢,大笑道,“给我重赏!”
御膳房绞尽脑汁,早晨端去“清蒸鹌鹑蛋”,皇后只抿了一口;中午摆上“红烧鲜鲤鱼”,皇后一闻竟要吐……
魏征得知,带了道佳肴,请皇后品尝。
皇后一看,这哪里是佳肴,分明是一只“金碗”。她瞬间来了精神,捧起来仔细端详,竟有一丝淡淡的香甜!
她轻轻咬下一块,竟又酥又软,美不可言!
原来,这道美食,名叫“蜜碗”,其做法也很简单:
将3斤白面、10个鸡蛋、1斤蜂蜜揉成面团,撒上芝麻,对折后再擀成半寸厚,切成手掌大的方块,做成碗状,下油锅炸熟即可。
见皇后有了胃口,唐太宗大喜,皇后更是亲自下厨,制作“蜜碗”,赠给王公大臣。
其实,这也不怪她,深宫里的女子,走路都不敢迈大步,更别提运动了,因此,生孩子就成了鬼门关。
可是,长孙皇后13岁嫁给唐太宗,竭力拉拢李渊及其后宫,玄武门之变,更是亲自勉慰诸将士。
她于唐太宗,不但有情,更有恩义!如今夫君坐享天下,更舍不得她有半点闪失!
可是,皇后金尊玉贵,太医们怕掉脑袋,都不敢冒险,一个个跪在地上,拼命磕头。
唐太宗认为太医们不尽力,怒吼道:不报此仇,名字倒着写!并下令将太医们全部斩首!
魏征连忙阻止,并启奏道,“太白山有个神医,叫孙思邈,精通妇科,只是,他常年在乡下,不懂礼数。”
可都这个节骨眼了,哪还顾得上礼数?唐太宗立刻命人,将孙思邈带入皇宫。
管事的太监一看,果然是个乡村草医,不禁心生疑虑,便告诉他,“娘娘金尊玉贵,看不得、摸不得。”
孙思邈一听,顿时傻眼了,这望闻问切,不让看,还不让切脉,怎么治啊?
太监一看,果然有两下子,忙按照要求,将丝线系好,递给孙思邈。
只见孙思邈屏气凝神,手指紧按3根丝线,三四息后,突然哈哈大笑,“公公耍笑了,这是木头脉象!”
太监吃了一惊,没想到,这穷酸郎中,果然有真本事,忙从木头上取下,再次系好,递给孙思邈。
哪料,片刻之后,孙思邈竟憋红了脸,“公公莫再胡闹,这分明是鸟儿脉象。”
太监大呼佩服,将丝线系在手腕上,再次请他诊脉。
不料,孙思邈竟吓得跌坐在地,“怪!怪!皇后要死了!”
太监大骂,“你活腻了!”
孙思邈忙磕头解释:皇后的脉象,竟跟男人一样,这还怎么治啊?八成没救了!
突然,里面传来几声大笑,唐太宗掀开帐子,吩咐道,“果然神医,给我重赏!”
原来,一切都是唐太宗的安排,孙思邈通过了考验。
接下来,就是正式诊病了。皇后伸出右手,孙思邈继续“悬丝”,五六息后,他长舒一口气,“是小儿摘心,吃服药就好了。”
说罢,提笔开方。
长孙皇后喝了汤药,果然顺利生产,众人得知,无不称赞。
可是,“悬丝诊脉”如此神奇,真的存在吗?
《历代宫廷御医档案揭秘》中记载:近代名医施今墨,曾给皇帝内眷看过病,“悬丝诊脉”的说法,亦真亦假。
说它真,是因为确有其事;而说它假,是因为这只是个形式,正儿八经开方,还是要询问贴身的太监,胸有成竹后,才敢如此。
其实, “悬丝诊脉”是真是假,早已不重要,它只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中,“锦上添花”的一笔!
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何止于此?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