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在网上看到有人这么问时,我心想,这个问题也太傻了吧!谁不知道“玄武门之变”是一场有预谋的暗杀?
不过,后来一琢磨也就明白了:大家想讨论的,其实并不是“玄武门之变”的具体过程,而是李世民是否是早有预谋要夺权。
李世民究竟是一早就想做皇帝,还是像史书中记载的那样,他的父亲李渊再三恳请他做皇帝他都不肯,最后才被逼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呢?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千古之谜。
由于李世民调阅了当时的起居注,所以我们如今看到的那一段历史,都是被他粉饰过的,难见真相。除非将来挖出他身边的重臣,比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留下的书札。
否则,我们几乎不可能知道“玄武门之变”的最终真相。所以在这里,只有根据一些前人的质疑,稍微还原一下这个历史事件。
一、李世民的“掺沙子计划”
大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上皇李渊去世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就向他的宰相房玄龄提出要求,说他想看一下起居注,以便了解自己以前有什么过失,提醒自己将来不要再犯。
当时谏官朱子奢曾极力反对,因为在那之前,还没有皇帝查看起居注的先例。这样做的后果,朱子奢说得很明确:一旦开了先例的话,恐怕到了子孙辈,那些皇帝就会“文过饰非”。
如果史官不肯同意修改历史,必然会受到惩罚,这样一来,为了保全身家性命,史官就会迎合上面而顺从旨意。那么我们中华悠悠千载的历史,还有任何可信度吗?就没有了吧。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仍然坚持要看。无奈之下,群臣只得同意。最终,李世民不但看到了实录,还动嘴指导房玄龄等人,对起居注进行了修订。
李世民当时是这么说的:当年周公也是杀了管叔和蔡叔,才使周室安定下来,而季友也是毒死了叔牙,才为鲁国带来了太平。
我之所以发动这场“玄武门之变”,也是为了江山安定、造福万民啊。所以,你们不必为我隐瞒,直截了当地记录下来就好了。
你以为李世民的意思是,让史官把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动机写下来吗?才不是呢。他的弦外之音,就是让房玄龄等人,粉饰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动机。
要先把他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写成好色无能,狼心狗肺之徒,再把他亲爹李渊写成老糊涂、偏心偏爱之辈。
最后,再编造李渊、李建成、李元吉父子三人事先合谋干掉李世民的事例,进而证明李世民只是在进行一场合乎公理、正义的“反杀”。
与此同时,由于温大雅修订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也并没有被禁止,所以有一些天真的朋友就会认为:李世民尽管看到了起居注,但是并没有改动历史。
不过我们要知道,李世民是皇帝呀。他提出要看起居注,必定会给撰写史书的人造成很大的压力,有一些话原来是敢说的,但是后来也绝对不敢说了。
于是,后来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多有关的记录,在《新唐书》、《旧唐书》与《大唐创业起居注》冲突的现象。
很多人以为,李世民的这种行为叫做光明磊落。可是实际上,这是他精心策划的一起,针对史料的“掺沙子计划”。其结果就是让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动机,成为千古谜题。
看到这里一定有朋友想问,李世民为什么不直接禁掉《大唐创业起居注》呢。事实上,不是他不想禁止这本书的流通,而是他根本没法禁止那本书的流通。
老话说得好,堵不如疏。既然无法保证从根本上杜绝《大唐创业起居注》的流传,那么就只能采用这样的办法。
据说李世民这个“掺沙子计划”,后来被宋朝的皇帝学到了。当时天下流行《推背图》,宋朝的皇帝就发了一个狠,造了一堆假的《推背图》,让人永远搞不清哪本是真,哪本是假。
二、三件事证明李世民的野心
那么,这个后来被史书吹成天才的李世民,到底是不是一个野心家呢?针对这一点,前人提出了三个问题,证明他就是一个野心家。
第一件事,就是在李世民“关照”过的史书里面说,晋阳起兵,李世民是主谋,这一点和《大唐创业起居注》里面写的不同。
李渊在晋阳起兵的时候,李世民只有19岁,而他的大哥李建成当时已经29岁了。早在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李渊事实上就和宇文士及在涿郡,“尝夜中密论时事”准备起兵。
这一点,是《旧唐书·宇文士及传》里面写的。因此也就可以证明,李世民“监督修订”后的史书,在这一点上是可疑的。
第二件事,《旧唐书·杜如晦传》里面说,李世民刚刚平定长安(当时唐朝已经创立),身边的人都被调到外地去了。然后,李世民心里就很不踏实。
房玄龄对他说:别人调走了没关系,这个杜如晦要走了就麻烦了,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假如你只是想当一个藩王的话,就无所谓,如果你想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属。
李世民大吃一惊,他说:“非公言,我几失之!”从这一段话我们就能看得出来,李世民就是想要得天下,而不只是想当一个藩王。
第三件事就是《新唐书》、《旧唐书》的前后记载自相矛盾。在这两本唐书之中,都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即李渊早就有意传位于李世民,可是李世民自己却拒绝了。
太子李建成心怀鬼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不相信弟弟李世民有这么伟大,故意设计想要杀死李世民。李世民逼不得已,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不过我们看李世民在东都之役过后的做法,就会觉得很疑惑,你既然不想当天子,为什么唐朝初创以后,你一定要留住杜如晦?
而且还在洛阳搞了一个自己的基地,起名叫文学馆,招了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晦等“秦王府十八学士”,暗中又养了“八百壮士”。在那个时候,李世民就引起了他父亲李渊的注意。
武德五年(公元623年),李渊就对宰相裴寂说:“我的这个儿子在外面带兵太久了,性格变得独断专行。又被那些读书人教坏了,已经不是我过去那个儿子了!”
如此说来,这明显就和之前那种李渊要主动传位于他的说法,自相矛盾了,因为李渊肯定不会主动想传位给一个自己认为已经被教坏的儿子的。
结语
前面提到的三件事都是《新唐书》、《旧唐书》中记录下来的。还有一件事记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也可以证明李世民“有问题”。
《资治通鉴》中说,当初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在晋阳起兵的时候,李世民多次催促发兵。而李渊一直拖着没有进行,为什么要拖着呢?
因为当时李建成、李元吉还在河东,假如在那个时候公开起兵反叛,这两个儿子,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但是李世民才不管这些,他巴不得他两个兄弟早死。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那一段历史,会发现李渊从晋阳起兵,到唐朝建立,一共就只花一年的时间,可见当时的隋朝是多么地不堪一击。
所以,当时的李世民只怕是早就预见到了他们这一次起兵成功的必然性。所以兄弟嘛,早死早好,省得将来给他添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