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0年,时年66岁的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江山本来是李家的,现在突然改姓武,而且还是一个女人当了皇上,众位大臣心中颇为不满。她知道这些门阀士族不愿意为自己效力,又不好明着反抗,为了培养亲信和巩固政权,决定大力扶植寒门子弟。
自隋朝时期发明科举制度后,之后的朝代选拔人才都用该制度。起初由于制度不完善,存在着不少漏洞,给了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考官在批阅考生的考卷时,能看到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如此一来,只要是有钱有势的人家,就可以拿钱贿赂考官,或者利用自己的权力逼迫考官为考生放水,从而导致选拔出来的考生大都是没有真才实学的纨绔子弟,真正有才能但没钱没势的人却被忽视了。《新唐书·选举志》一书记载:“以吏部选人多不实。”朝廷没有人才,对一个政权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可能让一个国家走向灭亡。
为了改变这一制度,为朝廷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以及打击门阀士族,武则天发明了一种制度——密卷制度。顾名思义,就是把卷子密封起来,用东西遮住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以杜绝考官出现徇私舞弊的行为,保证科举制度的公平性。等考官阅完考卷后,再拆开纸糊的考生姓名。密卷制度的发明,使得科举为朝廷选拔了一批贤才,寒门子弟得以到朝廷当官,为国为民服务,光宗耀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门阀士族,削弱了各大家族在朝廷中盘根错节的势力。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人找到了密卷制度的弊端,例如在试卷上做一些小记号等,科场舞弊的现象没有彻底杜绝。于是,武则天又想出了一个对策——由皇上亲自考试,向那些被选拔出来的考生提问,劣者被淘汰,优胜者不管其出身,留下来在朝廷任要职,这就是“制举、策问”。史书《大唐新语》也曾记载了这一制度:“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洛城南门,亲自临试。”
除此之外,武则天进一步发展了以乡贡为主的科举制度,增加了考试科目和录取人数。她还首创了殿试制度,允许百姓自荐。她发明的密卷制度,为自己培养了一批亲信,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从那以后,各个朝代都在沿用该制度,一直到今天的高考,考生的所有信息都被遮挡,保证了高考的公平和公正。除了中国,其他国家在大型考试中也会采用密卷制。
虽然武则天在执政晚期有诸多不对,但早期为整个唐朝做了不少贡献,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她发明的密卷制,造福了百姓,让中国受益千年,使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智商和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