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海子”的元宵诗比肩苏轼11世祖
蔡宏伟
武则天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的元宵节过得有点铺张。长安城通宵自由游走,士民观灯娱乐。诗人们也争相赋诗描绘、赞美这一盛况。点检佳作,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的作品推为上品。
三人中,苏味道是苏轼的11世祖,当时是武周政权的重臣。崔液是唐朝五姓之一的崔门俊杰,考中过状元。崔液的小名叫“海子”,这位唐朝“海子”的元宵诗比肩苏味道,成为当年上元夜的杰作。经历岁月的淘洗,郭利贞的《上元》诗渐为后世遗忘。而崔液的《上元夜六首》与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则永远活在有汉人的每一年的上元佳节。
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是一首五言律诗: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崔液的《上元夜六首》是一首组诗,由6首七言诗组成。
其一云: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其六云:星移汉转月将微,露洒烟飘灯渐稀。犹惜道旁歌舞处,踌蹰相顾不能归。
苏、崔两人的诗中都有“铁锁”“铁关金锁”的字面以及“金吾不禁夜”“踌蹰相顾不能归”的表述。这些信息告诉后人,唐朝的长安城是实行宵禁的,“六街鼓绝行人歇,九衢茫茫空有月”。一年中,唯有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解除宵禁。所以每年的上元节是长安市民罕遇的大唐不夜城记忆。
苏、崔的诗中都传达了人在歆享快乐时与时间的矛盾以及渴望摆脱时间约束的自由意志。苏说“玉漏莫相催”,崔云“玉漏银壶且莫催”,这种心态能跨越种族和时空,契合正常人性。缘此,这样的诗歌就有了非凡的生命力。而郭利贞的《上元》诗只是单纯描绘上元夜的绚丽热闹,并未涉及参与者的心理状况,故而如同那一夜的一盏灯,“露洒烟飘”之后,沦为陈迹。
追求快乐是人类的本性,而走得最快的时光,就是快乐的时光。所以身处快乐中,我们都会喊出“请停一停”的心声。
这不是浮士德博士一个人的弱处,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弱项。
那一年的元宵节,唐朝“海子”崔液和苏轼11世祖苏味道都曾坦诚地喊出过这种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