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我国的历史上倒数第二朝代,其开国皇帝和其他皇帝相比带了一定的传奇色彩。
朱元璋他能从一个普通老百姓成为君临天下的开国之主,必然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才能,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他自身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才能是非常卓越的。
建国后致力于打败蒙古人,他也做到了。
但到了晚年时期,却是另一番景象,他阴暗残暴的一面被展现了出来。
据说有一次朱元璋打算宴请功臣们吃饭,当菜上来后,刘伯温却直接说出“我们今天必死”的言论,他为何要这么说呢?
到底发生了什么,朱元璋请他们吃了什么菜,让他如此惶恐?
“平民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之后参加起义改名为朱元璋。
他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明朝的开国皇帝,历史上称为明太祖。
朱元璋可是从草根到皇帝的人物,他出生的时候还是元朝统治时期,元朝当权者的统治非常残暴,欺压鱼肉百姓,使得黎民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元璋从小家中贫寒,后又遇到天灾人祸全家都饿死了,就剩他一个人开始了全国流浪的生活。
元朝末年全国闹了饥荒,朱元璋没办法只好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
不过那个年代哪里都在闹饥荒,就连寺庙也没有足够的口粮养活那么多人,朱元璋被安排到外面去化缘。
后来他回到了家乡,在幼时伙伴汤和的介绍下,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朱元璋虽然家境贫寒,但天资聪明、睿智勇敢,很快就成为了郭子兴的得力助手,不仅如此他还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
在郭子兴麾下的时候,朱元璋就在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逐渐拥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
郭子兴去世之后,他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这支队伍的领导权。
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改名为应天府,自称吴国公。
在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领域进行的一场战役,称为鄱阳湖之战。
战略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鄱阳湖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继赤壁之战之后又一个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之后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
这次战役被称为中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战。
1368年朱元璋凭借着自己和刘伯温、徐达等一大批功臣的努力,顺利建立了明朝,消灭了敌军,就连元朝皇帝都被赶出了中原。
成功建都立业之后,朱元璋开始大肆嘉奖这些随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赏赐金银珠宝,发放免死金牌,立下豪言壮志要和大家一起共享富贵。
为表诚意专门修建了一座庆功楼,体现这些功臣跟着他付出的点点滴滴、辛劳苦劳。
这些功臣们大受感动,都希望朱元璋能像以前一样对待他们。
明明是这么情真意切的兄弟情,为什么朱元璋请他们吃了一顿饭,就让刘伯温如此惶恐,说出“今天我们必死”的言论?
功臣势力大,威胁江山
朱元璋农民起义出身,其实最开始就是一群兄弟打江山,彼此之间不分你我,也没有级别之分,你的就是我的,感情很好。
这些人虽然都是朱元璋的生死兄弟,但他却没少在他们身上费心思,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皇位继承的问题。
朱元璋原本中意的是自己的大儿子朱标,朱标常年在外征战,战绩赫赫,在军中的威望也很高,深受将士们的爱戴。
各位大臣对他也是赞赏有加,但遗憾的是朱标在一次战争中不幸去世没能继承大统。
朱标去世后再也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继承皇位,最后朱元璋选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做继承人。
朱允炆常年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宽厚仁慈,在这个急需休养生息的时期是个做皇帝的好人选。
但他太过于心软,礼仪仁慈对于当皇帝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缺少了威信。
做帝王不仅需要有仁爱之心,关心百姓疾苦,也需要杀伐果决的魄力,恩威并施唯才是举。
更何况开国功臣个个都是非常有权势的,只有仁厚根本压不住他们。
大臣们心里都不服,他们认为朱允炆一个后生小辈,不可能干出什么大事。
更何况从农民起义一路打来,这些功臣们也积攒了一定的势力,这本身对皇位就是一种威胁。
朱元璋怕这些功臣功高盖主,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危及自己朱家千秋万代的霸业。
另外也担忧如果他百年之后朱允炆压不住这些人,实权必定不能牢牢掌握在自己孙子的手中,那他朱家的皇位岂不是岌岌可危。
除了这些功臣,还要顾忌他的其他儿子。
为了皇位的延续,朱元璋不得不做一些处理。
其实除了皇位继承的问题之外,这些功臣在生活行为上也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想动他们的心也不是一日两日了。
很多功臣仗着自己的开国之功,开始了骄奢淫逸,欺压百姓,甚至在朝中贪污受贿、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他们的所作所为很多都已经触及了国法,百姓们也是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桩桩件件都直挑朱元璋的雷区,对于贪官污吏他一直是零容忍的态度,对于功臣们恃功自傲的做法,心里慢慢变的有些不满了。
朱元璋知道,再这样下去势必会危机到大明的江山,威胁天下的安定。
于是做起事情来也无所顾忌,就想着收拾他们。
伴君如伴虎果然不假,功高震主又不懂得收敛必然会遭到反噬。
但也有很多老臣了解朱元璋的性子,凭借着大智慧逃过一劫,躲过了君王的杀心,刘伯温就是其中之一。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宴请功臣上发生了什么?
“宴请功臣”守江山
朱元璋登基之后,在南京鼓楼岗建了一个“庆功楼”,用来宴请功臣。
朱元璋借马皇后寿诞选了一个黄道吉日表示要宴请功臣,表达对他们的感谢。
这个理由情真意切加上天子的这个行为,让功臣们大感欣慰,曾经跟随朱元璋建功立业的人无不深受感动,觉得受到了皇帝的重视。
所以大臣们都没多想,凡是能走动的都带着贺礼高高兴兴去参加宴会了。
朱元璋先让人上了一些素菜,水煮花生米、鸡蛋炒韭菜、小葱拌豆腐。
这些菜是希望他们可以如君子一样淡泊名利、勤俭节约、清正廉洁。
但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大臣们都不怎么满意,疑惑朱元璋为什么请他们吃这些,有的甚至出口抱怨,想要退席。
这些菜可都大有讲究,只可惜他们大部分都是草莽出生,没什么文化,都是一些骄兵悍将,无法理解这其中的深意。
朱元璋亲自给他们解释了这其中的意思,但还是没什么人愿意吃。
朱元璋看到这种情况心中难免失望,但脸上不动声色让人上了另外一份菜。
随后侍从端上来三道菜,清蒸燕窝、红烧兔肉、鼋汁狗肉。
大臣们看到荤菜后都非常高兴,唯独刘伯温吓得不行,背后直冒冷汗。
刘伯温从小就聪明善于洞察人心,看到这些菜就猜到了朱元璋的心思。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丢了性命,哪有什么心思吃饭。
徐达一看刘伯温这个反应,连忙问他怎么了。
刘伯温说这些菜的意思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们小命要不保了,陛下这是在警示我们呢。
刘伯温此人在民间据说是与诸葛亮齐名的存在,能掐会算、足智多谋,是朱元璋非常重要的谋臣之一。
早前刘伯温都提出过要辞官回乡,天下初定的时候,刘伯温就进宫见了朱元璋,言辞恳切的请求皇帝。
如今天下已定,微臣的责任已尽,愿意辞官还乡颐养天年。
朱元璋一听这话哪里肯放他走,极力挽留刘伯温。
朱元璋不愿意放人刘伯温也猜到了,但无论朱元璋再怎么挽留,他依然执意要辞官。
朱元璋最终赏赐了很多金银珠宝给他,让他过闲云野鹤的日子。
然而就在刘伯温临走之前,朱元璋在庆功楼开了这场宴会,除了邀请功臣庆功之外,还为了给刘伯温饯行。
这场宴会名为庆功实则敲打,邀请的都是之前打江山的功臣。
估计他们也没想到,原本是一场庆功宴,最后却让他们几乎都命丧黄泉。
果然君心难测,最是无情帝王家。
由于出身微寒,从小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四处流亡,造成朱元璋的性格生性多疑。
这些功臣势力也大,令他觉得那些开国功臣都有要谋权篡位的想法,所以才会出现滥杀无辜的情况。
好在刘伯温与徐达一向交好,提醒他不要喝太多酒,保持清醒,无论发生什么都要跟着皇上,刘伯温说完之后便匆忙走了。
果然大家都吃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朱元璋起身出去了,徐达看到后跟着皇帝一块离席。
朱元璋发现有人跟着,一看是徐达便问起缘由,徐达说前来护驾。
这话可是让朱元璋不太高兴,他跟徐达说不用护驾,让他回去吃饭。
徐达突然哀戚地看着朱元璋“皇上难道一个都不留吗?”。
朱元璋眼见对方识破了计划,并没有开口。
徐达又表达了自己的忠心,他说自己不敢违抗命令,只希望朱元璋看在这么多年的情分上,能照顾好自己的妻儿老母。
说完他转身往里走,朱元璋叫住了他,话音刚落,背后的庆功楼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房屋瓦舍坍塌,燃起了大火,整个庆功楼全部都被淹没在火海里。
徐达阎王殿前走一遭,虽然这次没有事,但他也受到了不小的惊吓。
每日茶饭不思,身体越来越差,忧郁成疾。
最终还是难逃一死,说来也是可悲可叹。
结语
历史上对朱元璋的评价褒贬不一,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也做出过很多造福百姓的事。
对于官吏的约束也很严格,他本身也一直清正廉明、勤俭节约。
不过他确实够狠够果决,在整顿开国功臣时杀伐果决,朱元璋一直也有“暴君”之称。
自古以来就没有那个皇帝是不想铲除异己的,权力终归是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的。
大家了解到为什么朱元璋请功臣们吃饭,刘伯温看到菜后会说出那番言论了吗?
对于朱元璋你们还有哪些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