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字军实,我国山西夏县人,作为王安石的好友兼政敌,司马光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而他在后世更出名的却是一个成语典故“司马光砸缸”。
基本上每个小朋友童年都听说过这一典故,司马光在小时候和朋友玩耍,有一个小伙伴在假山上嬉戏,却不小心掉到了装满水的水缸中。一时间孩子们都着急的看傻了眼,只有司马光急中生智,他拿石头砸烂了水缸,里面的水瞬间流出,那个掉进去的小伙伴也因此得救。
这个故事出自于《宋史》,是元朝史学家阿鲁图记载的,作为二十四史之一,《宋史》颇具真实性,因此这一故事后人们也普遍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我国现代的收藏家马未都却站出来,他认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存在疑问,司马光砸不了缸,因为宋代人烧不出大缸来。
马未都,出生于北京,早年下乡插过队,是我国现代的文化学者,收藏家,以及观复博物馆的现任馆长。他的收藏包括陶瓷、玉器、家具、古玩以及金属青铜等等,同时他对文物古董也颇具研究。
马未都在参加一个节目时曾经怀疑过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至今为止,我国并没有发现或者出土宋代烧制的大缸,而这种技术人们普遍认为是宋代之后才出现的。但是很快就有专家学者站出来进行反驳,并且提出了一个成语“请君入瓮”。
“请君入瓮”源自于唐朝酷吏来俊臣,他为了收拾同僚周兴,将周兴邀请到家中吃饭。随后询问周兴如何审问犯人,在周兴说出了一个大瓮煮人的刑法后,他才亮出底牌,准备将周兴如法炮制。此时周兴彻底吓破了胆,于是什么都招了。
由此可见在唐朝时期就有了瓮,在瓮的基础上演变成了缸。北宋时期大家族一般都会在家中存放“太平缸”,字如其名,就是为了起火时灭火所用,因此得名“太平缸”。这种缸一般都是陶制上釉的,大人不一定能淹到,但是淹一个小朋友绰绰有余。
其实关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司马光砸的究竟是缸还是瓮,更有说法。在最开始的《宋史》中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也就是说最初文献中记载的是“瓮”,那么为什么后来变成了缸?
这还是我国翻译人员的问题,司马光砸缸作为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为了适合小朋友阅读,自然不可能用文言文。因此必须经过翻译,而翻译人员忽视了“缸”与“瓮”的区别,简单的将“瓮”翻译成了大缸,最后就形成了司马光砸缸。
马未都在节目中特别指出了“缸”和“瓮”的区别,瓮的底部和口部都向内收缩,因此烧制的时候应力向内,比较坚固,容易烧制。而缸则是呈现坡度的容器,对外敞口,应力向外,不容易烧制。
当然马未都的理由也站不住脚,他认为至今没有出土过宋代大缸就不代表宋代能制造出大缸。这种说法过于偏颇,毕竟在宋代烧制工艺到底一个巅峰,而早在唐代就出土了大陶缸,并且许多宋代的古画和壁画上都有大水缸的存在,因此宋代应该是可以烧出大缸的。
当然无论是马未都提出的疑问,还是专家学者的解答,从本质上而言都是对我国古代文化历史的探讨,这种探讨是建立在史学文献和文物上的,无疑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推崇的行为。毕竟中国的历史文化谁也不能够确保,只有在不断的考究的探索中,才能够证明其先进性。
对于那些教育工作者,这也是一个提醒,一个稍不注意的疏忽,很有可能引发学界的一场轩然大波,如果翻译人员提前查找一下资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简单的纰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