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和很多人感觉唐朝之后的汉族政权没有开疆拓土的心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宋明的疆域都不如唐朝疆域广阔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句话用在宋明身上特别合适。
宋朝和明朝没有进行开疆拓土吗?不是的,宋明两朝都很努力,奈何对手太过强大。
尤其是北宋,在北宋建立的960年,北部的契丹已经建立了53年,不仅如此,他们还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对北宋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和威胁,这让北宋向北的开拓受到了巨大压制。
北宋和唐朝面临的北部形势完全不同,唐朝以及之前的汉朝,北方无论是匈奴、柔然还是突厥,都是部落形式的政权,他们的国家机器形式,是落后的奴隶制度。而北宋面临的辽国,已经完成了封建化改革,成为和北宋一样的封建制度的政权。
成为封建制度的政权不仅意味着有了更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还意味着他们可以和北宋争夺中原正统地位,这是前朝不曾遇到的,所以北宋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以至于后来在1005年签订的《澶渊之盟》,很多人都感觉是北宋的胜利。此时的北宋,是断然没有消灭辽国的实力的,自保就已经很不错。
所以北宋的开疆拓土只能表现在消灭中原地区的割据势力上。
明朝相对好些,但是明朝面临的北元也是完成封建化进程的强大政权,因此明朝虽然不断北伐,终归不能彻底消灭元朝势力。
由于在疆域上不如唐朝辽阔,因此给人的感觉就是唐朝以后的汉族政权没有了开疆拓土的野心和魄力。
2、文武并重的国策转向以文制武
汉族是尚武的民族,这种精神在汉朝展现得淋漓尽致。
唐朝时期,由于具有四分之一的鲜卑血统,因此血液中仍然流淌着尚武的基因,这让唐朝前期极具扩张性。
唐朝时期,实行的是文武并重的国策,这保证了唐朝在开拓了空前辽阔的疆域后,创造了大唐盛世的景象。
然而,安史之乱后,武人当国成为社会主流,这直接导致了赵匡胤对国策的修改。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很怕部下重蹈覆辙,所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开国将领们的兵权。北宋的国策从此转入以文制武,并在赵光义时期得到了强化。
以文制武导致武将地位断崖式下降,军队的地位也随之降低,因此年轻人从军的积极性降低,军队的战斗力也是直线下降。
北宋时期,保持了高达120万常备军的庞大军队规模,然而,北宋却常常被动挨打,军队数量和战斗力完全不成正比。
明朝建立后,虽然前期战斗力强悍,但仍然是继续推行以文制武的国策。尤其是文官集团崛起后,武将的地位就更加卑微了。
作为有权力的代表,文官是有带兵权力的,但是坐办公室的毕竟没有一线指挥的经验,其结果就是军队的不断溃败,疆域的不断缩水。
正是以文制武国策的流行,导致宋明不仅不能向外继续开拓,反而不断被动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