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只要对历史有研究的人就会发现特别有趣的事情: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的战争中,两方的参战人数动不动就有十到百万大军;而到了明清时期,参加战争的将士直线下降,几万人都已经算得上大规模了。
譬如在战国时长平战争中的秦军60万和赵军45万的大军;以及秦朝王翦在灭楚的战争中也动用了60万大军;还有隋朝时期隋炀帝攻打高丽的时候,不算后勤的200多万民夫,然后动用了甚至100万的大军;还有秦朝末年出动的60万和三国时期出动的80万都是不少的数目。到了明清的时候全国人口已经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远远超过了春秋战国和秦汉隋唐,意外的是参战的数量明显直线下降。
譬如在明朝时期,大将袁崇焕击败后金军队的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明朝参战人数不到十万,后金参战人数才6到8万。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朝将领僧格林沁率领军队在八里桥和英法联军恶战,清军参战人数不到3万,英法也就8000多人。在北京和帝国出现危险重要关节的时候,咸丰帝连十万军队都没有。过明显的对比,春秋战国、秦汉隋唐时代,为啥帝王们能够轻松调动数那么多大军而明清时期就不能?
大家都明白,春秋战国和秦汉隋唐时期的军队都不是专业的职业军队,实行的是“民军制、征兵制和府兵制”。民军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要求每家出一名壮汉当兵,随时出战,其余的闲散兵在打仗的时候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征兵制是则是秦汉时期秦国的制度,要求年满17岁的男子必须服役2年,西汉则是年满20的男子必须在官府登记服役2年。府兵制则是隋唐时期的制度,府兵在没战争的时候耕田种地,有战争的时候从军打仗。
“民军制、征兵制和府兵制”,这三种制略有相似,但是相同的好处就是平时耕田种地,战时从军打仗。既解决了农业生产又解决了从军作战的两大问题。常规的训练和后勤的的保障国家还不用管,就连打仗士兵使用的武器装备都不管。众所周知的《木兰辞》里都写到,花木兰代替自己的父亲参军,在市场上自己买了一匹马等作战装备,战马就是作战行军的必备装备。“民军制”、“征兵制”和“府兵制”的另外的好处就是在战争需要人的时候调来所有可以调动的备用从军人员。所以春秋战国和秦汉隋唐时期的数十万到百万的人就是由此而来。可是,按照春秋战国和秦汉隋唐时代的生产力状况,每个国家都要有十万到百万的常规部队,大家吃饭怎么办?这就来到了宋元明清,出现了职业化的常规部队。
国家负责训练和培训他们,还给士兵发工资。在北宋一名普通士兵的年薪在36到55贯;到了明朝戚继光在东南沿海一带招募士兵的时候,一名士兵的年饷银十两;清朝八军旗里一名士兵一月6两银子。为了不影响对国家造成财产损失,所以不能随意扩大军队规模。组建常规部队,目的是让士兵成为真正的军人,为国家培养出军事素质和战斗力都超过春秋战国和秦汉隋唐的精兵强将,所以兵在精不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