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曾几次派遣大将徐达领军北伐,以消灭元朝残留势力,蒙古残部被打得四分五裂,退出关外后形成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其中鞑靼实力最强。由于蒙古骑兵游走飘忽不定,又因朱元璋为助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继位,诛杀了包括徐达、蓝玉等许多带兵大将,只好放弃征讨,采取与蒙古三部通和、防御政策。
靖难之役后,成祖朱棣即位,天子守国门,迁都北京。为安定天下,他继续采取太祖遗策,先后派遣使者赴塞外加封蒙古三部酋长为王,赠予大量金银、布帛和粮食等物品,表示与他们永修盟好。
不料,就在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给事中那骥出使鞑靼,竟遭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所杀。消息传到京都,朱棣愤怒,下诏命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大明铁骑十万前往征讨,谁知丘福贪功冒进,遭遇埋伏,十万大军全都没于胪朐河。败报传回,朱棣气得险些吐血,震怒之下决定亲率大军出征。
永乐八年,朱棣留皇太孙朱瞻基守卫京师,带上五十万大军北伐鞑靼,人马行过胪朐河遇敌先锋部队,一番激战,鞑靼落败,明军直追到斡难河边,遭遇鞑靼主力,双方对马横冲,一阵厮杀,因有皇帝坐镇,明军越战越勇,最后歼灭鞑靼人马,唯可汗本雅失里带领七名护卫逃脱,扔下全部辎重牲畜。朱棣见状大喜,调集部队转攻鞑靼大臣阿鲁台部,行军渡过飞云壑时,前方探子来报,阿鲁台因惧怕请降。
朱棣乃马上皇帝,凭多年征战经验,他判断这极有可能是阿鲁台诈降,目的要趁自己不做防备,偷袭明军,于是在山谷两边预先埋伏下弓箭手,命士兵严阵以待。不久,前方果然传来喊杀之声,阿鲁台亲率数千鞑靼铁骑来袭,朱棣下令放箭,一时间箭如雨下,敌军开始败逃,明军趁势掩杀,追奔敌人百里,阿鲁台坠马窜进山中,明军尽歼鞑靼残部。成祖首次亲征数月,于当年七月奏凯班师还朝。
之后,鞑靼元气大伤,只好派来使臣,表示情愿归降,每年向朝廷进贡数千良马,朱棣好生安抚一番,也给予厚赏,加封阿鲁台为和宁王。
鞑靼这边刚刚安定,不料瓦剌部又起波澜,其顺宁王马哈木特拥兵饮马河,几次袭扰鞑靼部,并意欲南犯大明疆土。朱棣得报,于永乐十二年,二次起兵亲征,两军遭遇大漠,明军大败瓦剌部,杀得马哈木特落荒而逃,胜利而还。
数年后,鞑靼渐渐恢复元气,阿鲁台雄心又起,并拘留大明使臣,几次率兵出没塞边,袭扰大明边境。朱棣甚怒,开始筹备第三次亲征。正当君臣商议如何北伐时,兵部尚书方宾却以“军兴废绌”反对成祖再次用兵,成祖心中不悦,召户部尚书夏元吉,问询军需储备。夏元吉据实禀报,上奏因连年用兵,府库军需早已十丧八九,外加天灾人祸,军民疲惫,请求成祖不要再亲征胡虏,以防不测。成祖越发不高兴,又转问刑部尚书吴中,吴中竟与方、夏二人所见相同,这下气恼了朱棣,下诏将夏元吉、吴中二人关进大牢,方宾回家后惊惧自尽而亡。
余下官员见天子发威,不敢反对,成祖因此下旨,大力征发丁夫,命人赴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督造粮车,筹集军备,准备第三次出征。
永乐二十年,成祖又率大军兵出塞北,阿鲁台听闻惧怕,匆忙携带家眷向北奔逃,明军徘徊大漠几个月,未见鞑靼一兵一卒,只好悻悻班师南返,朱棣心有不甘,便分兵讨伐兀良哈部,取得大捷回京。
之后,朱棣又于永乐二十一年发起第四次北伐阿鲁台,无果而终。
成祖朱棣六十五岁那年,不顾群臣劝阻,开始第五次北征,人马行至开平(内蒙古多伦西北)时,前锋抓获数名鞑靼哨探,得悉阿鲁台已然逃往沙漠,成祖下令尾追穷寇,大军所过之处,朱棣望见路上到处是历年北征士兵的累累尸骨,几乎穷尽蔽野,哀伤之情顿时涌上心头,老泪纵横不禁纵横,下诏列数阿鲁台罪状,宽宥归附的降兵,命军士收敛沿路遗骸,掩埋成丘,并亲自撰文祭祀,追悼随他四次北伐的阵亡将士,当时天空细雨缠绵,草木秋瑟,众人触景生情,尽皆掩面而泣。
这次北征,大军一直行进答兰纳木儿河,搜尽周围山谷三百里,丝毫未见鞑靼车马痕迹。见敌人远窜得不见踪影,朱棣不由仰天叹息,他终于有些疲倦了,此时军中粮草日渐匮乏,将士已无斗志,成祖只好下令撤军班师。可就在班师途中,朱棣突然身染疾病,且日重一日,他感觉自己时日无多,有些懊悔这些年劳民远征。蓦然,忽念起夏元吉的劝言,不禁发出一声感喟:“唉,原来夏元吉是真心体谅朕!”
车马继续滚滚前行,等走到榆木川时,成祖渐渐不支,当晚驾崩于銮车内,近臣侍卫因大军在外,恐生变故,故隐忍哀泣,秘不发丧,暗中熔锡为内棺,用龙辇装载,平日照常进献饮食,车马入关后,皇太孙接讣前来驰迎大军,这才正式发丧。京都军民闻讯,无不跪拜哀伤。朱棣身后葬于长陵,庙号太宗,世宗嘉靖时改明成祖,谥号简称文皇帝。
李广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