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已经过去了。面对中国目前的文化消费市场,对今年上半年的情况做一个统计分析。本文由边肖编辑,仅供参考。
【一线调研】
全域旅游和周边游旅游正逐渐成为“香饽饽”,“暑期游”、“境外游”再次强势来袭;055-79000以33亿元票房打破国产电影内地票房纪录;各大网剧又在追剧狂潮了.上半年,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可谓“热闹非凡”。
旅游、电影、书籍、音乐、网络名人、游戏的消费现状如何?中国文化消费市场趋势如何?有哪些问题?未来如何扩大文化消费,释放消费潜力?
1.网络文化的消费表现抢眼。
[数据]上半年,中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个性化、体验式旅游持续升温。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7年上半年,我国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其中,国内游客22.36亿人次,同比增长10.47%;出入境游客1.27亿人次,增长4.1%;上半年旅游总收入2.25万亿元,增长12.4%。
作为经济增长和转型的“强劲引擎”,旅游消费的表现无疑是一个重要缩影。当然,中国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不止于此。
“今年上半年,体验旅游的消费和网络文化消费更加活跃,增速较大,相关企业收入也较高。此外,马拉松等户外运动的消费表现也更加抢眼。”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告诉记者。
据文化部统计,2017年上半年,我国网络文化市场整体营业收入达到1017.2亿元,网络文化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其中,网络游戏市场增长24.1%,网络音乐市场增长43.5%,网络动漫市场增长77.1%,网络表演(直播)市场增长209.3%。
中国新增网民的稳定增长和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是推动网络文化消费的一大动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期《美人鱼》,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
此外,上半年,中国网络购物和在线旅游预订用户数量分别增长8.3%和1.6%。在线娱乐消费也在进一步向移动端转移,移动端在线音乐、视频、游戏、文学用户增速均在6%以上;正版化的进程也在加快,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内容向精品化、差异化方向发展,以优质内容培养用户付费习惯。
截至今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3.08亿,较去年底增长1085万,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2.81亿。以网络文学为核心IP源的产业生态逐渐形成,自身盈利模式不断丰富。网络文学市场版权正规化进程不断推进。
一串数字的背后,是中国持续文化消费的真实写照。
“今年上半年,中国网络文化消费增长非常快,文化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未来增长势头不会减弱,尤其是在‘互联网内容’上,会有更大的增长爆发。”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指出。
2.繁荣背后有隐忧
[点评]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上半年消费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246亿元,同比增长21%。根据行业分析
然而,中国文化消费繁荣的背后也有隐忧。“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等内容的质量、口碑和品牌影响力的提升遇到了‘瓶颈’。”陈少峰指出,文化消费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需求比较旺盛,但优质内容的供给还比较匮乏。
专家认为,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非常强,消费潜力非常大。然而,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消费潜力不能有效释放,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能真正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对此,魏指出,我国文化消费领域具有独特创新能力的文化产品供给十分匮乏,同质化问题严重。比如在影视剧领域,某些题材往往“扎堆”,“蜂拥”现象突出。“IP储备不足,商业模式不成熟,也导致文化产品供给水平低,文化消费市场发展不稳定”。
投融资体系的不完善也会传导到整个文化消费市场,使得文化消费市场高度分散,影响优秀文化产品的供给。业内人士认为,理想的市场结构应该具有较高的集中度,这将使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主体有更多的积累和原创动力。
此外,随着网络文化消费的快速发展,一些内容提供者盲目追求经济利益,非法提供含有违禁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忽视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如斗鱼、虎牙直播、YY、熊猫TV、战旗TV、龙珠直播、刘芳芳、9158等25家网络直播平台因涉嫌提供非法互联网文化产品被文化部列入查处名单。
3.改善供给,释放消费潜力。
[案例]近日,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建立合作关系。双方以故宫博物院经典IP形象为基础,通过“表情设计”、“游戏创意”等多种形式,开发出各种文化创意产品。据了解,未来双方的合作将扩展至腾讯动漫、腾讯文学等业务平台,探索传统文化IP的转型实践,带动文化消费。
借助互联网,通过各种文创产品,故宫迅速吸引了大量粉丝,同时产生了更强的文化辐射力。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希望通过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平台,以创造性的方式普及和传承故宫博物院的优秀文化资源。
这种“互联网内容”的路径无疑为释放消费潜力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模式”。
“扩大文化消费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陈少峰建议,未来国家在资金和政策支持上向优质内容的生产倾斜,可以设立扶持基金,促进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同时,企业也要加大对内容供给的投入,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提高内容供给的质量和水平是扩大文化消费的关键任务。专家认为,政府应出台更多刺激文化消费的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直接补贴消费者,允许其自主选择文化产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消费领域,通过并购提升文化消费市场集中度,培育一些具有长远发展战略的创新型大型文化企业。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齐树宇提出,政府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管理和服务,释放活力,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激发消费需求;也有必要规范
"总的来说,扩大文化消费,“互联网内容”是基本趋势."魏指出,文化消费的内容提供者不仅要有“互联网”的思维、战略和布局,还要充分重视VR等新技术对文化消费的巨大影响。
如何看待文化消费的需求热潮?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由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与评价实验室、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中心推出,日前发布。作为我国第一部文化发展量化指标体系,本书全面梳理了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状况。记者采访了该报告的编辑、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与评估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亚南。
记者:目前我国文化消费的整体情况如何?有哪些新功能?
王亚南:数据显示,从1994年到2014年的20年间,我国城乡文化消费总额从1054.24亿元增长到14915.39亿元,年均增长14.17%;城乡文化消费人均值从88.46元增加到1093.29元,年均增长13.40%。其中,2014年文化消费增长明显加快,总量增长14.80%,人均增长14.22%。
从协调性来看,城乡文化消费的增长明显高于城乡居民产值和收入的增长,略低于消费总额的增长,明显高于储蓄的增长。从平衡看,农村人均文化消费增长高于城镇,城乡比(城乡人均倍数差)比上年降低46.85%;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乡人均文化消费增长高于东部地区,地区差异比上年缩小9.5%。总体来看,经济发展带动了城乡居民收入和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明显增加,全国文化消费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明显缩小。
记者:各地文化消费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王亚南:1994-2014年全国有20个省份文化消费总额增长,青海、陕西、贵州、宁夏、甘肃位列前五;五省人均文化消费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前五名分别是青海、贵州、山西、甘肃、内蒙古。13个省份文化消费增长与产值增长同步提升;24个省份文化消费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步性得到提高;28个省份文化消费增长与居民消费总额增长的同步性有所提高。
记者:您认为影响文化消费提升的因素有哪些?
王亚南: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储蓄负相关规律”,即文化消费增长和储蓄增长两条曲线形成横向镜像对应对比,每年文化消费增长的低谷都是储蓄增长的高峰,这是大多数省份的特点。主要原因是我国公共服务不够健全,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使得城乡居民形成了抑制消费、增加储蓄的习惯,而首要的就是抑制“不必要”的精神文化消费。因此,影响文化消费提升的根本因素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
记者:您对未来中国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有什么预测?
王亚南:今年,全国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将扩大到各地,这对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将起到重要作用。根据全国文化产值与居民文化消费率之比的差值,根据文化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的协调状态,2017年我国城乡文化消费人均值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