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朝代,一个传奇,一个皇帝,也是一个传奇,而这个传奇,却是人人看去,却各有各的不同感受。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如此,有人说他忘恩负义,有人说他宽厚仁慈,一个同样的人,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
赵匡胤行武出身,历后汉、后周,受周世宗柴荣的青目,由一名低级军官,成为了后周禁军最高长官殿前司都点检,柴荣英武,有匡复天下之志,但半途病死,功败垂成,临终托孤,文托范质,武托赵匡胤,但赵匡胤最后变卦,以武力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有人因此说赵匡胤忘恩负义。
然而,赵匡胤夺取政权,却非刀剑开路,血洒宫闱,而是上位之后,善待柴氏妻儿,且以丹书铁券相赐,保护其世代富贵平安,算是有点恻隐之心,有人因此说他还算仁慈,尽管这种仁慈是他夺人孤儿寡母富贵天下之后。
那么,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有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说起来,赵匡胤释武将兵权,倒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有一块心病始终在困扰着他,那就是五代以来轮番上演的兵变惯性如何扭转,因为武将权力太大,他们如果长期掌握了中央禁军的兵权,或者地方兵权,很容易拥兵自重,容易作乱。所以,赵匡胤为些茶不思,饭不想,睡不安稳。如何杜绝此类事件的重演,是他上台后的当务之急。
他曾召来赵普问道:
“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换了8姓12个皇帝,弄得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如果要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有什么好办法呢?”
可见他心思之重,心态之焦。
赵普建议:收兵权。
于是,在961年七月,赵匡胤设宴招待诸将。酒酣之时,赵匡胤却闷闷不乐起来。石守信等人忙问原因,赵匡胤说:“如果不是你等出力相助,我怎能有今日?你们的功德,我铭记于心。只是今日做了天子,却常常难以入睡,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
石守信等人纳闷,忙问为何。
赵匡胤说:“其中缘由极易知晓,做天子如此风光,天下谁人不想?”石守信等人听到皇帝话中有话,顿觉气氛不对,均表示不敢怀有异心。不料,赵匡胤却说:“纵使诸位无异心,若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怎么办?”
此言一出,石守信等人都冒出一身冷汗,皇帝分明是怀疑他们有夺位之心。他们都知道臣子一旦被猜忌,后果很严重,赶快请皇帝指点明路。
赵匡胤见时机成熟,直截了当地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银,厚自娱乐罢了。你们何不释去兵权,购买良田,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又多置歌儿舞女,饮酒作乐,颐养天年。如此,我们上下相安,岂不为好?”
石守信等人跟随赵匡胤多年,深知他这番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二天,石守信等将领便纷纷上书,称自己有病在身,请求解除兵权。赵匡胤十分高兴,立即同意,赐予他们大量金银财宝,和节度使官衔。之后,又与这些将领结为儿女亲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那么,“杯酒释兵权”,武将都愿意吗?有没有不同意的?
皇帝在上,谁敢?!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